原标题:圣诞节,如何用贺卡传递祝福?
无论是圣诞或者元旦,12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发送贺卡数量最多的月份,以表达对新年假期和未来一年的祝福。还记得您上一次寄出或收到亲朋好友的贺卡是什么时候吗?
贺卡,这个充满祝福与美好寓意的东西,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了很深的印记,甚至,已经很少有贺卡的身影。但事实上,贺卡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贺卡初期叫“名帖”,木制,以介绍自已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到了宋代,开始有人将贺年之词写到名刺上,从此有了贺年卡的性质。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连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
翻开《世界历史》的第一课,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的原始文明,往往诞生于河流两岸。比如两河平原上产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比如长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