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曼菱批北大学子:
你们只是获得了压抑的胜利
“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和西南联大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膜和疏远。西南联大的学生穿越战火,读书救国,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而你们,虽然考进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上北大的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什么光荣。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这个听起来有些严厉的开头,来自云南著名作家张曼菱写给母校北大学弟学妹们的信。
相比于拥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西南联大学子,张曼菱直言北大学子,只是一群“接受压抑,配合压抑的人……并误以为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为此,她建议学弟学妹,要怀疑,要探索,要发现,要敢于坚持,要特立独行,要找到与自己个性配合的方向,完成属于自己的独到人生。因为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
张曼菱的信看似严厉,却像一击重拳,砸在每一位青年的心头,提醒着我们不该麻木的度过人生,每一个人都该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网友@郑镇益赞同道:“追求形式相同的成功确实给我们的人生上了一道无形的束缚。”网友@户外志雨儿说:“离开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人生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与价值。”网友@NJ陌白则看到了这封信呼吁的本质,留言道:“更好的学校,才有更加活跃的思想和思想为之生长的土壤。张先生最根本的,是在呼吁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
除了以上信件外,本期节目选取的信件还涉及到忠勇的文臣义士、慷慨就义的革命者、充满激情的五四青年:郑氏写信致丈夫方孝孺,表达作为忠臣义士家属的死有余荣;目击“五四运动”爆发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勾勒了一代热血青年的群像;慷慨就义的英雄杜永瘦,在临死前的与妻书中,发出由衷的轻松快乐:“我现在已是一个很清闲的人,身上千斤的担子已经卸了”。
我们很幸运的出生在和平年代,不用背负沉重的国恨家仇,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和规划人生。但是很多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麻木盲从,失去自我,觉得谈论理想、热情是件可笑的事情。本季《见字如面》的收官之作,希望通过那些充盈着热血的故事,带领观众体验更大的人生格局,唤醒我们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勇气与激情,责任与担当。正如尼采所说:“重要的是永远具有活力,而不是永远活着。”
这几天看到报道,熬过灾难的武汉人终于可以去领逝去亲人的骨灰了。那场面让人心酸落泪。没有疫情,离别的场景也会每天发生,刚刚上线的《见字如面》第四季,用整整一期节目对此作了呼应。
《见字如面》第四季如约而至,新的一季不仅保持了鲜明的批评锐度,而且不惜刺痛观众,将质疑范围扩大到当下多个文化领域,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微博话题阅读量直接破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