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评选高智商烧脑电影,《信条》如果自居第二,也鲜少有电影敢自称第一,它俨然是一篇物理学论文的影像表演。如此烧脑,也注定了它会将很大一部分观众拒之门外,影评人也不见得都喜欢。因为《信条》还是挺概念化的,电影的主要精力是以故事还原这个概念本身,所以电影虽然辗转三大洲七个国家拍摄,但它们也都沦为背景;部分人物也只是概念的道具,情感动机相对欠缺。
《信条》中比较立体的人物,一个是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的大反派,他有相对完整的弧光。
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的反派
另一个是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Neil。电影的前130分钟观众只是觉得他很帅,最后时刻的“牺牲”,以及秘密的揭晓(他就是大反派的儿子),让这个角色有了相当动人的高光时刻。时间旅行题材多多少少都有强烈的宿命色彩,但Neil的英雄主义举动让故事有了崇高的升华。Neil既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也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Neil太圈粉了
《信条》会有两极化的评价。但哪怕电影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它都瑕不掩瑜。这倒不是夸张无脑的“诺吹”的说法。因为诺兰的电影拓宽了电影想象力的边界,以及电影表现想象力的边界。
电影是想象力的艺术。想象力是原创力,也是创新能力。通过杰出电影人的心灵想象和艺术虚构,电影可以带着观众做梦——原来还有这样的梦,原来梦还可以这样做。虽然都是时间旅行,但诺兰的讲法别无分店。电影也是视觉的艺术。在特效技术愈发成熟的前提下,电影视觉面临的困境,不是技术做不出电影人所设想的图景,而是技术做得到但电影人想不出,作为视觉艺术奇葩的电影的光晕效应在消失。相形之下,诺兰的电影视觉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逆熵状态下的动作戏,多是前所未见的。
预告片中的一些动作戏
就像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说的,“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不必因为诺兰的电影难懂而畏惧它,即便你看不太明白电影在讲些什么,你也可以在影院里感受它——感受它爆炸的想象力,感受它炫目的视觉奇观,感受电影带给你的另外一种可能。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
一个圆厅,被406根立柱包裹。立柱是原浆纸色,其间有玻璃幕墙,隐约透出室内的灯光。以圆厅为起点,一面长约300米、呈曲线造型的白墙向东延伸,蜿蜒起伏,宛若绸带随风飘摆。
当不纯粹的白加入海蓝,便融合成了禁欲的颜色。如果蓝色真的让人禁欲,或许是因为它太干净澄澈,装不下心头任何杂念,就像《海上钢琴师》里那一片海,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凝视它,都是不容亵渎的蓝
“金榜题名时”是自古以来的人生四大喜之一,对于高考学子来说,“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最能感受到喜悦的时刻,或许莫过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为了凝固这一片刻的惊喜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