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驼寒齧三更月,残雪新开一雁天。”与《天山积雪图》画意有相似之处的是画家作于六十五岁的《寒驼残雪图》轴,图绘天寒地冻、晓月高悬的雪夜,一旅者与驼露宿山路的景象。画面以对角线分割,右下为该画主体即人与驼。在雪山脚下寒林枯树旁,一枯瘦的双峰驼正低头啮雪,帐篷中一人向外观望。作者用寥寥数笔简练地绘出帐篷的圆形;人物高鼻、卷发、胡须浓密,似西域人;骆驼以线勾出后稍加晕染,驼骨微露,双目圆睁,神情专著,充分显示出华嵒减笔画的深厚功力。左上以淡墨染底表示雪夜的阴霾,以浓墨勾出一弯残月与孤雁,这与下部留白所表示的残雪形成对照,视觉反差强烈,由此可以看出华嵒驾驭画面的高超能力和文人的审美情趣。
清 华喦 《寒驼残雪图》轴 纸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雪中山水
北宋山水尤推崇荒寒的意境。文人与画家们对萧寒、淡泊意境的追求,也使得雪景山水成为常见的题材。
比如单单在画家李成笔下,便有不少幅雪景寒林图。他的画中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群峰霁雪图》中以墨色渲染的天空,更衬托出雪峰特有的素洁孤傲之神态。
宋 李成 《群峰霁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李成之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王诜在其基础上也卓有成就。他们的雪景山水造境深远,且状物生动。比如在王诜《渔村小雪图》卷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