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在京献演 拉开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帷幕
随着苏州芭蕾舞团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相约北京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正式拉开帷幕。
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是“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的一部分,由苏州市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苏州市委宣传部等机构承办。即日起至20日,一系列演出和活动陆续举办,尽显苏州魅力、江南风情。
确有其人的革命爱情故事
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是一部讲述红色故事的芭蕾作品,剧中4位主人公确有其人。“丁香”是1932年12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苏州籍革命烈士白丁香,“阿乐”是白丁香的革命伴侣乐于泓,另外两人是乐于泓后来的妻子、长得与白丁香有些相像的时钟曼和他们的女儿乐丁香。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上板展陈生前事迹的烈士共有179位,白丁香就是16位女烈士之一。如今,陵园还有纪念她的“丁香园”。
她本是苏州常熟的一名弃婴,被收养后取了个美丽的名字——丁香。白丁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吴大学,即今天的苏州大学。在这里,她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遇到了苏州老乡乐于泓,他们一起学习,一同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的信仰和革命经历,产生了崇高的革命爱情。1932年,两人在上海开展革命工作,在丁香盛开的4月,经党组织批准结了婚。新婚不到半年,白丁香受党组织派遣前往北平参加秘密会议,不料遭叛徒出卖被捕,后被押解到南京。敌人软硬兼施规劝她,后来用尽酷刑,但丁香表现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1932年12月,白丁香带着腹中不到3个月的孩子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2岁。1951年,苏州市政府为了纪念白丁香,把她幼年生活的丁晋公庙巷更名为“丁香巷”。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
七夕被誉为“中国的爱情节”,在漫长的发展传承中,七夕的内涵一直在不断变化。通过书本,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节日。
仙居,是一个全国有名的旅游大县。许多到过仙居旅游的人,对于神仙居、景星岩、永安溪、淡竹等地方,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可是问及安岭,则一脸茫然。
雪夜中的森林格外黑暗,万物像在墓地中安寝,能够听见的只有被雪压断的树枝偶尔发出的“咔嚓”声。时针指向凌晨4点整,三颗信号弹毫无征兆地尖叫着划破混沌夜色,时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