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是单一的生命个体。欧阳杏蓬通过对自己漂泊经历的细腻书写以及身边工友、亲戚漂泊命运的刻画,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城乡一体化时代背景下,底层打工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精神困境。
细节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南漂记》里有着大量丰富的细节,这种细节支撑起了全文,让全篇变得生动,弥漫着浓郁的在场感,让人身临其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杏蓬的文字看似随意,却简洁凝练,文字间弥漫着一股诗意。《南漂记》里让人倍感触动的是处处呈现出的内心的矛盾、存在的荒诞感,它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给人启发和深思。比如把记忆的望远镜重新聚焦在1992年的盛夏时节,此时双抢已完成,欧阳杏蓬的父亲对他说,在家里没出息,还是出去吧。于是,欧阳杏蓬带着家里仅剩的两百元逃离了故乡。时光流逝,近三十年后,2018年,孩子已上大学,欧阳杏蓬回到故乡东干脚,对父亲说:我可以回来了吧。父亲却说:你回来干什么?不收你了。
在时代巨轮下,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如洪水猛兽般迅猛发展。当年逃离的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亲切和神往。尤其是对于渐渐步入天命之年的异乡人而言,那种落叶归根之感愈发强烈。
莫言在一次关于《小说与故乡》的演讲中,曾这样说道:“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作家用文学的方式拓展故乡,是对故乡的一种超越。”作家对故乡的深层次抒写和挖掘,是超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深沉依恋。欧阳杏蓬在《南漂记》里对自己辗转漂泊于广东各个城市底层打工生活的记录和思索,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初到异乡,他拼命想扎根城市,这种扎根主要是在物质上,他精神的根须依旧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扎在亲人的苦难命运里。许多年过去,当他在异乡有了家庭、属于自己的窝、稳定的圈,那种无根感愈加强烈。当他试图把精神的根须伸入故乡的土壤时,发现一切早已面目全非。最终,他悲凉地发现自己依旧在异乡与故乡之间往返挣扎着。故而他的书写始终是在对故乡之根的寻觅。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