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
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到六天六夜时,公主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
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
一日,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却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尸体却被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便将此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制成长鼓。随后,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
自此,瑶族将每年的正月十六定为“盘王节”,以此祭奠瑶族先祖盘瓠。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跳祭祀舞蹈盘王舞; 举行还盘王愿的祭仪,宰牛祭盘王; 颂唱“盘王大歌”。
至今瑶族人上衣前短后长,女子腰带故意后坠一截,意在模仿狗尾巴。
“赶狗节”捏泥狗吃面狗
除了少数民族外,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着和狗有关的节庆活动。
传说,古时江苏省丹徒县宝掓一带曾出现成群结队的天狗来偷吃农家食物,糟蹋田里的庄稼。
有一年小麦刚刚发黄,突然来了几千条天狗,几千亩麦子被吃的只剩下麦秸。农夫们急得呼天哭地,乱成一团。
这时,走来一位白发老人,他想了一个办法,吩咐农夫第二天午时捏泥狗倒下河塘,引诱天狗也跳下去。
第二天午时,农夫们按照老人的指点,将捏好的泥狗倒下河塘。一时间大群天狗争着跳下河里,不一会儿,天狗就都被淹死了。
为保该年农作物丰收,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都被称为“赶狗节”。
每年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捏两种狗:一种是拌泥捏泥狗,一种是揉面捏面狗。待月亮出来时,农妇们将泥狗倒下河塘,放一阵鞭炮,然后回家将面狗蒸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