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Emi Popova/Flickr
在瑞士,有种文化差异,叫做薯饼鸿沟。瑞士官方语言有 4 种之多,因此一般人眼中的瑞士便是多语言、文化共融之地。事实上操不同语言的人各据一方,划分成不同语言区,而薯饼鸿沟便是德语区与法语区的隔阂。
薯饼鸿沟(Röstigraben)由两个词语组成,rösti是瑞士德语区的传统菜黄金薯饼,graben则解作壕沟,组合起来便成为了象征瑞士德语及法语区之间的薯饼鸿沟。话说德法两国在一战中对阵,瑞士虽号称中立国,国内的法语区及德语区人民却根据各自语言各有立场,法语区同情法国,而德语区同情德国,分歧由此而生。
除了饮食和战争立场的差异外,两个地区的瑞士人之间有着明显分别。德语区人严谨、重视自由,不希望政府掌握过重决策权,甚至希望国家独立于欧盟;而法语区人则相反,态度开放,亦不介意赋予政府重权。法国人讲究饮食,法语区市面开设林林总总的餐厅,而德语区则薄饼店、土耳其烤肉店居多。语言对地区文化有一定影响,瑞士一非牟利机构的总裁 Manuela Bianchi 解释:“我觉得法语区的人生活比较悠闲,工作天午餐饮白酒非常平常,而德语区的人则没甚么幽默感,而且比日本人更墨守成规。”
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苏黎世字样 图片来源:candyschwartz/Flickr
薯饼鸿沟不存在于任何地图上,硬要划地的话,大致可按萨讷河(Saane River)两岸而分。它是瑞士人一条心理界线,从小培养,泾渭分明。当地调查反映,德语区瑞士人只有半数人会一年穿过薯饼鸿沟一次,15% 人更从未越城池半步。Bianchi 笑指跨过薯饼鸿沟:“就像暂时移民到一个危险的地方,当地人说的话你半个字都听不懂。”
瑞士有 4 种官方语言,除了有近 64% 人使用的德语和 23% 人使用的法语,还有意大利语及罗曼什语。官方语言既不止两种,鸿沟自然亦不止一道,薯饼鸿沟」以外,还有意大利语区与瑞士其他语区之间的粟米粥鸿沟(Polentagraben)。其实说意大利语的瑞士人只占全国 8%,可谓少数族类,他们多居于铁千诺州(Ticino)的最南部,巴西学者 Paulo Goncalves 移居铁千诺州近 10 年:“我初来甫到时,人们就跟我说,铁千诺州基本上与意大利无异。”
意语区的瑞士人在节庆中烹调传统食品粟米粥。
作为拥有 4 种官方语言的国家,同时会说两种或以上语言的瑞士人并不多,是以食物包装多有 3 种或以上语言的产品资料,学术研讨会同一个简报要翻译 4 种语言。不过,由于说德语的瑞士人压倒性地多于其他语言,德语文化主导瑞士形象,例如外人看瑞士人,觉得他们准时、严谨,实际上都只是说德语的瑞士人的特质。
文化和语言差异建成无形的墙,无关政治。尽管偶有磨擦,这些人仍能以同一国人民的身份自处,事实上瑞士政府的联邦制自 1848 年至今一直行之有效。对此,瑞士人专有一词Willensnation形容,意指一个依靠人民共同意志,组织起来的国家。讲述瑞士国内无形的语言障碍的书作Mariage de raison作者 Christophe Büchi 解释,瑞士政治背后的实用主义,足以应付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因此他说:“瑞士真正的官方语言,其实是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