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书籍藏家的意义寓于何处?实体书籍上的记录可以告诉后人有关藏家以及文本的信息,也能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读者们对某一文本的接受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以及此书在那个时代的影响。一言以蔽之,书籍能够影响、塑造并反映人们的兴趣。
回忆中,无论读者是否是藏书者,干净的书籍版本似乎一直都更受欢迎,前任藏家的批注或涂鸦并不讨喜。传统的图书馆目录也主要记录作者和书名,很少会关注前任藏家和装帧的任何信息。
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变。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佐证藏书信息的重要性:一本20世纪装订的16世纪出版的《乔叟作品集》,因为重新装订过,变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旧主人的痕迹,也没有任何眉批或题字。如此一来,虽然它仍是一本历史文献,但是它能为读者和学者提供的“与大量的电子文本和后代的纸质印刷品并没有区别”。但英国作家加布里埃尔·哈维曾经拥有过的一本1598年出版的《乔叟作品集》就大不相同了,上面有许多他有关同时代诗人的笔记和评论,其中就包括最早提到的关于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的文字。
为书籍做上批注的人,也并不需要多有名或多重要,他们的文字同样可以充满趣味。无名之辈所做的批注也能为后人提供有价值的证据,说明历代读者们对当时的出版物的吸收和反馈。
在书的扉页上,有可能包含了别处没有的有关此书文本和出版的重要信息,也有可能记录了与此书毫无关联事件,这都使它们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大大增加。有时,读者也会删除他们不喜欢或觉得不合适的东西,但即使是“污损一本书”这种负面的举动,也赋予了该书个性化的特征。
皮尔森还专门分章论述了图书馆的整体价值。既然我们需要把书籍看成一种实体而非文本的承载工具,那么图书馆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收藏文本资料,而是把提供图书资料的功能与良好的使用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整体。图书馆作为整体的价值远远超过其藏书的加总,因为图书馆本身显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点上,读者个人或集体的兴趣所在。
2019年3月28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禁城学会及金山办公软件共同发起,中国紫禁城学会和金山办公软件联合承办的“发现‘中纹’之美——首届中华符号数字化创意设计大赛”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
2018年12月19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励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与人民音乐出版社承办的首届"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励计划"入选项目在北京正式发布
4月26日,被誉为教育装备第一展的第7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重庆开幕,该展览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装备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专业性最强的品牌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