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观察页面 > 正文

数字化时代,纸书路在何方 它会消失吗?(6)

2019-05-24 10:16:1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到了20世纪后期,更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手制书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艺术家们的出发点不再只是文字和图像,而是书籍这种物质实体。美国艺术家玛格丽特·考夫曼的《莎莉姑妈的哀歌》被印制在多种形状的纸页上,仿佛拼凑被面所用的不同布料,这本书能以不同的顺序打开,字词的组合会随之改变;智利诗人尼可那·派拉的《反传统书》,读者只有将它的页面拆开,重新折叠成一个三维多面体,才能看到完整流畅的诗句;更极端的可能要数美国艺术家基思·史密斯的《线书》,它完全舍弃了文字内容,翻阅它的页面,读者会同时获得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体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作为物体的书上。

当代艺术家们对书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各种尝试:有的用镜子或草制成书,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还有的制作了有文字的书形雕塑……读至此,我们或许会发出和作者皮尔森一样的疑问:一本没有文字的书,是否还能被称为书呢?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扩大了“书籍”概念的外延,引发了人们对书籍的样式及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书与图书馆的个性

从悲观的角度看,“Books as History”还有一层意思,即“书籍成为历史”。意思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实体书可能会成为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但皮尔森此书名中“历史”的含义却完全是积极的——书籍是文化遗产结构中独特的文物,它们值得被人类保护和诠释。

许多世纪以来,直到19世纪印刷和出版业的机械化,所有书籍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即使在它们出售之前,也没有任何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当一本书从一位读者手中流转到另一位读者手中,几代下来,每位读者都会在书上留下他们的印记:铭文、注释、藏书票、重新装订、家族徽章、修改涂鸦等。

关键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