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后期,更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手制书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艺术家们的出发点不再只是文字和图像,而是书籍这种物质实体。美国艺术家玛格丽特·考夫曼的《莎莉姑妈的哀歌》被印制在多种形状的纸页上,仿佛拼凑被面所用的不同布料,这本书能以不同的顺序打开,字词的组合会随之改变;智利诗人尼可那·派拉的《反传统书》,读者只有将它的页面拆开,重新折叠成一个三维多面体,才能看到完整流畅的诗句;更极端的可能要数美国艺术家基思·史密斯的《线书》,它完全舍弃了文字内容,翻阅它的页面,读者会同时获得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体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作为物体的书上。
当代艺术家们对书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各种尝试:有的用镜子或草制成书,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还有的制作了有文字的书形雕塑……读至此,我们或许会发出和作者皮尔森一样的疑问:一本没有文字的书,是否还能被称为书呢?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扩大了“书籍”概念的外延,引发了人们对书籍的样式及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书与图书馆的个性
从悲观的角度看,“Books as History”还有一层意思,即“书籍成为历史”。意思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实体书可能会成为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但皮尔森此书名中“历史”的含义却完全是积极的——书籍是文化遗产结构中独特的文物,它们值得被人类保护和诠释。
许多世纪以来,直到19世纪印刷和出版业的机械化,所有书籍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即使在它们出售之前,也没有任何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当一本书从一位读者手中流转到另一位读者手中,几代下来,每位读者都会在书上留下他们的印记:铭文、注释、藏书票、重新装订、家族徽章、修改涂鸦等。
2019年3月28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禁城学会及金山办公软件共同发起,中国紫禁城学会和金山办公软件联合承办的“发现‘中纹’之美——首届中华符号数字化创意设计大赛”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
2018年12月19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励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与人民音乐出版社承办的首届"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励计划"入选项目在北京正式发布
4月26日,被誉为教育装备第一展的第7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重庆开幕,该展览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装备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专业性最强的品牌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