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该拿什么样的电影给孩子们
电影《过昭关》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巧虎大飞船历险记》海报。资料图片
观察近年来的电影市场状况,我们发现,真正从研究孩子心理角度出发创作的作品相对不足,部分优秀作品又因缺乏宣发和排片,无法获得观众尤其是儿童群体的足够认识,而一些进入主流放映渠道的动画影片实际上还存在艺术质量粗糙、内容良莠混杂、价值取向偏颇等不良倾向。
七月,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进入暑假时间。看电影成为青少年假期文化活动的重要选项。随着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开始推广普及,孩子们的鉴赏水平逐渐提高,观影需求也愈发旺盛。面对这支迅速崛起的“潜力股”,中国电影业应拿出怎样的作品满足他们?
儿童电影因缺乏“卖点”被拒之门外
大多适合孩子观看的儿童电影是中小成本影片。由于缺少商业元素和宣发经费,它们往往无缘登陆商业院线,即使进入电影院,也排片很少,更有甚者只能成为电影节影片。
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的《过昭关》为例,这部讲述7岁孩子与爷爷一起度过暑假生活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品质上看,都适合少年儿童观看。尽管有众多荣誉加身,这部作品却因没有营销意识和资本,而未能获得与其艺术质量相应的社会反响和市场价值——该片于5月悄然公映,三天即下档,累计票房仅32万元。《过昭关》的遭遇并非个例,2009年以来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影片”和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少儿题材影片”的国产电影有13部。这些得到政府表彰、艺术嘉奖,本应成为孩子们的艺术礼物,引领国产儿童电影发展的作品,绝大多数公映日期尴尬,既没有考虑时间是否适合儿童及学生观众,也没有配套面向其主要受众群的资讯传播方案。除2部青春片外,其他11部影片的票房均不足百万元,最少的2部不到1万元,何谈对观众产生影响。
家长找不到适合孩子观看的儿童电影,适合儿童观看的优质儿童片没有观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这是因为电影发行放映领域,存在以所谓“市场卖点”筛选影片的思维定式,缺乏从观众需求出发开拓市场的服务意识。部分从业者将“卖点”与“流量明星和商业元素”画等号,把缺乏所谓“卖点”的优质儿童片拒之门外。此外,追逐票房业绩和商业卖点的舆论氛围,也是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之一。哪些影片的信息能够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不单纯看电影本身的内容和品质,而更多靠资本的角逐竞技。谁的资本雄厚,就能买更多热搜,就可能被更多人关注;而如果没有钱投入宣传,观众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表面上看是观众的选择决定了影片的市场境遇,其实内里是社会注意力资源的资本化。
低幼动画电影生硬叠加成人元素遭质疑
与儿童电影的萧条景象相比,动画电影市场活跃许多。这其中不乏质量、票房俱佳的精品力作,但也有部分作品因品质不高,所表现内容不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塑造,而被家长和业界诟病。
过去国产动画电影领域有一种说法,认为“低幼化”是当前创作的主要困境。实际上,我们恰恰缺乏按照儿童发育成长的身心特征准确定位、精心制作的低幼儿童动画。由于一些创作者对合家欢电影存在认识误区,使“成人向”混杂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不是沉心创作,巧妙构思,在老少咸宜的题材中激荡创意,打磨作品品质;而是简单地在面向低龄儿童的亲子动画中,混杂“成人向”元素,以激发成人观众的兴趣。比如《悟空奇遇记》中孙悟空身陷中年危机;《小门神》让天上的神仙也有了职场烦恼;《潜艇总动员·外星宝贝计划》中出现了激烈的枪战爆炸戏;《猪猪侠·不可思议的世界》把儿童游乐场变成反派折磨人的场所,旋转木马把人转得口吐白沫,过山车成了夺命车;《妈妈咪鸭》的主角成了恐婚族,台词中还不乏“找个僻静的地方一起来度蜜月什么的”“趁他老人家不在,来吧宝贝”等性暗示的话语……这些内容或恶搞经典,或暴力刺激,或低俗无聊,可能给低幼儿童造成童年阴影。
此外,一些创作者为了照顾家长的观赏需求,在影片中以搞笑方式融入了很多影射成人社会复杂问题的情节,宣泄成人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和压力。这往往超出了儿童的判断能力,加上存在价值观模糊混乱的情况,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令人忧虑。如《潜艇总动员》系列中实习科研潜水艇阿力最初的人物设定意在引导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索自然。今年的《外星宝贝计划》中,阿力却反转为厌倦工作、质疑权威的“斗士”。在海底小镇的大会上,海豹镇长严肃地讲述防御外星人的事情,阿力不断插话,“海豹镇长,你是怎么知道的”“真的假的”“镇长忽悠人的本事可比你强多了”。当伙伴提醒他还有好多工作要做时,阿力一声长叹“又是工作”,一个“油腻”又“丧”的成人形象呼之欲出。
创作宣发应更多研究受众心理
我国16岁以下人口超过2亿,他们既是每个小家庭的期待,也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电影市场的刚需一直存在,而且前景广阔。但发展儿童电影市场,不能以“挣快钱”、逐利为目标,而应以责任感坚守、护佑儿童健康成长为底线,以关怀之心研究儿童的需求,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细化市场,以创新思维拓宽市场增量,让孩子们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电影记忆。
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厘清,档期并非简单的时间分期,其根基在于以观众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档期的运营理念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制片方为档期的目标观众量身定制高品质电影;二是发行方在影片公映前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让目标观众了解影片的放映信息。尤其是对这些与儿童相关的电影档期的理解,不能单纯从电影产业和票房的角度权衡利弊,而需要考虑电影传播的社会效果和文化责任。除了科学的档期运营和有效的影讯传播,要为优质儿童电影创造更多与儿童观众见面的机会,还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尝试平台发行、联合发行、单线发行等手段,打造以艺术电影院线、校园电影院线和网络付费点播平台为特色的综合放映体系。
要解决部分面向儿童的电影成人向混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品质。以往批评者口中所谓动画电影的“低幼化”问题,实际是在说作品的故事内容低智、制作粗糙、形式单一、思想肤浅。创作者不能为了迎合掏钱买票的家长的成人趣味,就罔顾儿童的身心特征,在作品中刻意加入成人元素。如此本末倒置,既未能吸引成年人,又伤及儿童权益的根本。那么面向儿童的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今年“六一”上映的动画电影《巧虎大飞船历险记》或可提供一种思路。该片针对低龄儿童不适应全黑场环境、坐不住等特点,首创半开灯放映的方式,增加与儿童观众的互动环节。在观影过程中,银幕上的角色不断向银幕前的小观众发出邀请,带领他们参与问答、运动、舞蹈等互动游戏。在内容方面,创作者应对当下社会二胎潮袭来,二宝的出现使很多家庭关注重心发生转移,从而对长子女心理产生影响的新动向,用生动的故事引导小观众正确认识家庭的变化、理解爱的真谛。这些设置得到了家长与儿童观众的热烈反馈。可见,深入研究受众心理,鼓励创新,激发创意,提高动画电影的叙事水平、工艺水准和技术能力,才是动画产业发展的方向。
与儿童相关的电影创作、营销、发行、放映,需要责任感、爱心,也需要科学、专业化的电影运营理念与实践。相信在广大电影从业者的重视和努力之下,更多富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优质电影作品,将走入孩子们的视野,成为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快乐成长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热点观察】 我国有1700多万盲人,他们有着与正常人一样的文化娱乐需求,“盲人电影”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福音,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盲人朋友
近期,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今年2月,票房突破110亿元,超越去年2月份101亿元的票房成绩,再创全球影史单一市场单月票房新高;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国内票房突破46亿元人民币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老师·好》在影院刮起一阵校园怀旧风。很多网友评价:这是一部在某些方面可以和《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并驾齐驱的优质教育类电影。
他是著名导演、也是监制、编剧。从《警察故事》系列到《红番区》,再从《神话》《十二生肖》到《功夫瑜伽》,香港功夫电影几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中,导演栏都刻着“唐季礼”这三个字
超级英雄大片《X战警:黑凤凰》即将于6月6日登陆全国院线。在刚刚过去的全球X战警日中,片方发布了12张极具视觉震撼的饭制艺术海报,这组海报以X战警成员对战黑凤凰为主题,充满着剑拔弩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