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有世界眼光,上海学术诞生了不少中国学术上“第一”或“最早”。比如1902年日本人幸德秋水《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由赵必振翻译成中文,也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1946年,萧乾在复旦大学开设《当代英国小说》课程,在国内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理论……
她还谈到海派学术中的红色学术,如1903年《近世社会主义》,是中国第一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1920年,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4年,瞿秋白出版的《现代社会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等。
互动交流环节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伊璇博士指出,上海近代发达的报刊业为今天保存了当时真实的海派文化生态的材料,海派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发挥影响”的文化。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红涛谈到,梳理历史在于找准当下的位置,辨别未来前进的方向,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并非简单包容,而是提供出版、娱乐氛围和法治环境等基础空间要素,为文化发展提供孕育的土壤。
图片来源:主办方
上海弄堂浓缩了这座城市温暖而美好的人文记忆,海派潮流汇聚于此,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本周五,“海派今潮艺术季”将于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四川北路武进路路口)开幕。
眼下,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系列展第二回:“缘·书·影——袁银昌书籍设计暨摄影展”正在千彩书坊常德艺廊展出,展示了袁银昌设计的30余种书籍和10余幅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