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强调,“‘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宝贵滋养。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深入推进的当下,如何有效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心理教育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这一课题,亟待关注与探讨。我们邀请专家深入阐释,提出建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切。全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心理咨询中心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呈上升态势,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并不鲜见。《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1.48%的大学生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存在焦虑风险,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仍然面临艰巨挑战。
虽然,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要看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品德修为的成效还不够显著,进一步完善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