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一个半小时爬到修缮段的长城脚下,记者早已气喘吁吁。“鹰飞倒仰”才刚刚显露它险峻的一面,为了爬上这只“鹰”的一扇近乎垂直的翅膀,记者脚踩一块块不足10厘米宽的碎石往上攀登,两侧是数百米深的山谷底,“往上看!每一脚都踩稳!”在前方的程永茂鼓励记者。翻过“翅膀”便是“天梯”——一段约有数百级砖阶,坡度达到80度近乎垂直的城墙,这里最宽的砖阶仅60厘米,远远望去如同龙脊背,两人几乎无法错身而过。
仅背着一个采访包爬完全程,记者已经脚底发软。但程永茂告诉记者,参与修缮的工人师傅每个人都是“负重攀爬”,或者背砖,或者多人协力拉动数百斤的条石,“没有人会去想‘危险’这回事儿。”
精 白灰勾出“荞麦棱缝”
记者发现与过往曾经攀登的八达岭、慕田峪等长城不同,这里修缮后的长城依旧保持着古朴、沧桑,甚至还透着一丝“破败”的岁月感。程永茂说,这就是他们这次长城修缮的最重要原则:最小干预,排除隐患,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其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
程永茂说,这次修缮的主要内容是垛口墙、条石、毛石的坍塌归砌,城墙顶伐清树木杂草,马道地面揭墁,满足城墙的排水顺畅,根除墙体存水冻融隐患。同时加固敌楼,坍塌归砌,铺墁敌楼地面。修缮后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不破坏景观,修缮部位做到随层、随弯、随旧、随残,更好的体现长城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迎合大众的审美。
为了实现修缮的目的,整个施工“精益求精”。首先修缮所用的20多万块城砖均为手工定制,沿用明朝的传统方法烧制而成,包括踩泥、搬泥垛、扣砖胚、上架阴干、装入立式马蹄窑、烧窑看火、压水闷青等多道工序;其次,修缮完全杜绝水泥等现代材料,使用的都是传统的白灰。程永茂指着敌楼上城砖间的一道道勾缝说:“你看,这里的缝都不是简单地抹平,而是勾成了‘荞麦棱缝’或者‘泥鳅背缝’,就是为了完全遵循城墙本来的样子。”为了保留随旧、随残的原貌,加固城墙的条石用的是滑至山谷底的原石,城砖铺上后也没有砌得平平整整,而是继续保留了原先有的断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