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通州八景,有不少人已经很陌生了,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的演变,有很多景致都不存在了。“通州八景”植根于通州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通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通州八景首次出现于明代嘉靖乙酉年(1549年)的《通州志略》中。南京吏部尚书杨行中是明代通州人,因“素远严嵩”,终被“嵩党劾罢”归家通州。他应知州汪有执之请,约集数人编纂《通州志略》,丙午年(1546年)初稿成。通州八景被编列于卷之一的“舆地志景致”栏目中,依次为: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高台从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和万舟骈集。本版此前刊发的“通州塔影”一文对燃灯塔作过详细介绍,本期的品读就简单介绍古塔凌云景色,并详述长桥映月、柳荫龙舟和波分凤沼的来龙去脉,其余四景留在下期介绍。
长桥映月,月落年年人迹古,往来疑在画图中
“长桥映月”景观描述的是通州八里桥。八里桥正名叫永通桥,因位于“州城西行八里许”,而被老百姓惯称为“八里桥”。远观此桥,为拱形石桥,横跨通惠河上,桥面铺上了沥青,与两边的公路连接,车来车往,与普通桥梁并无不同之处。实际上,此桥大有来头。明代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文的《敕建永通桥碑记》,对八里桥的建造缘由、过程都有详细记述:通州在京城之东,六合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城者,必荟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由州城西行八里许有河,盖京都诸水会流而东者。河虽不广,而水潦沮洳。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滥,尝架木为桥,或比舟为梁,以通道往来。数易而速坏,舆马多致覆溺,而运输者尤为艰阻,劳费烦扰,不胜其患……
碑文内容信息很丰富,有几点对我们很有意义。一是此桥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修建的,属于敕建,而且皇帝亲自赐名,说明此桥不同于一般的桥。二是此桥始于正统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1446年9月7日),告成于十二月十九日(1447年1月5日),建完桥后还修建了河神庙和牌楼,说明朝廷是十分重视的。三是从技术上说,此桥采用三券石拱桥,不仅有利于承重,而且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符合力学原理。券与平底之间镶嵌铁进行固定,为提高分水的坚固度,又在分水尖上加三角铁柱,有效减少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技术在卢沟桥也有应用,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也是很成熟的技术,体现了高超的智慧。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深入,在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员最近发现多座汉代至明清墓葬,其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较为罕见,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2018年4月15日,博克森“速度与激情”系列主题活动在通州运河文化公园庆典广场隆重开幕。活动主办方领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相关领导参与开幕仪式,众多享誉国际的艺术家、文体明星、演艺界明星等莅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