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君语 -
皇上,
二月二这一天
民间百姓都竞相出游
您就别在养心殿批折子了
臣妾陪您一起去甘露寺祈福
再上凌云峰赏春
您说,
可好啊?
……
▼
1
龙抬头,抬的是谁的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从这一天开始,土地解冻,冬眠的动物昆虫逐渐苏醒。
蛇,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龙的“现实身”,蛇的出动就被喻作“龙抬头”。“龙王司雨”,此后雨水逐渐增多,二月二这一天就渐渐地作为“龙”的节日而流传下来。
那么在这个节日里,百姓们都会干些什么呢?
2
来呀,剃头啊
提到二月二的习俗,大家都知道在这一天要去理发。
有句奇怪的俗语叫——“正月剃头死舅舅”,在对亲人的尊重和信仰的作用下,正月这一整个月里,人们都不会对自己的头发动心思。
而二月二这一天,“理发权”正式解禁。妇女为儿童剃头,取“龙抬头”之吉意,谓之为“剃龙头”,祝愿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
这本是一种给儿童吉祥祝愿的仪式,流传到今天,早已变成一种“全民仪式”。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去理发店剪个酷炫的新发型,给自己换一身新的精神气。
没关系,剃吧剃吧,风物君不会嘲笑大家装嫩的,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除了剃龙头之外,二月二这一天其实还有不少专属于儿童的习俗。
比如,东三省和山东地区的人们,在这一天会用五色布剪成小圆块,做成“长虫形”,戴在小儿的衣帽上,谓之“戴龙尾”,避邪求吉。
天津和河北地区,士人家塾会令童子开笔,举行“开笔礼”,表明孩童从这一天起就正式开始学习生涯了,同时也是祝愿儿童长大以后有出息。
作为“龙抬头”的节日,这一天本是和“龙”莫大关联,还有各种丰富习俗。
北方各地多开庙会“祭龙”。
陕西《府谷县志》有载:“二月初二日,俗名‘开庙门’,龙神庙封羊以祭。”山西《朔州志》也有记载:“二月二日,相传‘龙抬头’,城乡开庙祭龙神,名为‘引龙’。”
最盛大的要数河北赵县范庄的 “龙牌会”,他们把“龙抬头”日和“春社”日合一,从农历二月二到二月四,“过会”三天,设“皇天大醮”,祭祀主宰三界十方的龙——共工氏的儿子句龙。
龙,在古人心中被认为是“蛰虫之大而为云、为雨者”,二月二又常在“蛰虫始振”的惊蛰前后,因此,人们在向龙祈福的同时,更现实的愿望就是“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伏藏”(参考自:《宛平县志》)。
除了向龙神许愿求免受虫害外,百姓们还实打实地发明了诸多驱虫大法。
河南河北地区的人们会用棍子敲击房梁和炕沿,东三省的人们会在门窗、炕沿处熏香,更多地区的人会在门前或院中撒草木灰,这些举动都是为了防虫驱蛇,避邪御凶。
3
吃点好的准没错!
说到二月二的节令食物,那可就太多了。人们在这一天不管吃什么,都要和“龙”联系起来,将食物名称挂上一个“龙”字。
据说本来中国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俗,但不知何时起,渐渐地都被“饺子党”统治。冬至、除夕、初五、入伏、立秋……绝大部分节气、节日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盘饺子。
龙抬头这天当然也要吃饺子,它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做“吃龙耳”。
在这一天,普普通通地吃面条也变成了“挑龙尾”或者“吃龙须”。
“龙须面”也因此从节日食品变成了道地的风味小吃。
在北京、天津一些地区,人们在这天要吃黄米糕。
通常,分为“素糕”和“油炸糕”两种吃法,糕点还分做豆馅、糖馅、菜馅三种。这种习俗被当地人称作“食龙胆”。
在这一天吃春饼又被叫做“吃龙鳞”。
一块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把酱肉、酱肘子、酱鸭、熏鸡切细,再配上几份家常素菜,刷上酱,蘸点细葱丝,一起卷进春饼里,一口下去,整个春天的味道都在口中绽放。
北方有句童谣是这样唱的:“二月二,炒蝎子爪,大娘婶子给一把。”
主妇们几天前就把黄豆泡开再晾干,等到二月二这一天用糖把豆子炒成金黄色,这嘎嘣脆的土味“爆米花”,既是给龙王设案焚香上供的“金豆”,又是贫穷年代的孩子们关于这一天的甜蜜回忆。
二月二,你家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
快来悄悄地说给风物君听吧。
文丨线线
图编丨砰砰
文中除动图来自网络外,其余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