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独有的精神风暴。
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
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
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
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
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古代中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国度。
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原意指人靠着大树休息,后引申出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
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是人类一直关注的焦点。
愿意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
甲骨文的“丝”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就已出现。在汉代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的就是“安定”。
甲骨文中的“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所以后来用于书写快乐。
道是处世的原则、万物的本质,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最深刻的领悟。
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中国古代对公平的执着追求。
古代对“天”形状的朴素认识,即“天圆地方”,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
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觉悟”,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两者结合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引入中国后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戒石”是古代中国雕刻警戒官吏铭文石碑,凡事引以为“戒”,形成一种中华美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把发展农业话在首位。
“本”是根本,国以农为本,被视为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最初的部分称之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自古便是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追求“中庸”的意蕴。
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
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
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九”“久”谐音,象征永恒、喜庆。
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具有庄重威严感。
汉族、汉语、汉字……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等同于“中国”的含义。
中国为瓷器之国,“瓷”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
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的体现。
“王”字形似斧钺,古代象征军事统帅权。
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兵法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
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甲骨文中,“宝”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代表珍稀的东西,是财富的表现之一。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
凤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龙凤文化”。
玉是天地孕育的精华,常被作为礼天的主礼器,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
礼乐文化在中国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是次序、辈之意,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
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做事认真,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
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
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热闹一点也,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祀是自古就有的活动,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反映。
甲骨文的“祀”本义为求子之祀,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
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
甲骨文“福”字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
对寿的渴望,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在古代中国,神、人、物指三种生命形态。
中国古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相信可通过积善、修炼得道成仙。
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体认。
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
善即良,是人性的配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止于至善。
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型,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
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成为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本指军事,深深影响中国的“武文化”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拥有者的态度。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拥有了庄重的意味,所做的事多被载入史册。
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
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文化上的斑斑锈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历史的进程中。
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羞涩的情感。
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以食为天,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的生存,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安危。
“持中守一而医百病”,“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由实而虚,由虚而实。
“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均分井田,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院”是本无言的书,因为它,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后成为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
人们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表明古人心中羊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
“君子和而不同”,“和”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