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被称为五月节,自古以来就盛行于民间,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处在农历五月,正是“知了初啼,百草丰茂”的时节,在习俗里,自然也少不了花花草草的踪迹。
五色新丝缠角粽
提到端午节,就不能不说粽子。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不仅如此,粽叶的选用也不尽相同。
芦苇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包粽子。芦苇是多年水生高大禾草,生长在水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生存,叶子十分常见,而且带有一种淡淡的香味。苇叶包出的粽子,吃起来回味无穷。
箸叶
南方则比较偏爱箸叶。箸叶又称“粽叶”,生长于广阔的森林中,它气味芳香,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是一种天然的功能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新原料。箸叶不仅能用于包粽子,还可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用作餐桌上的装饰,被营养学家称之为“天然绿色食品”。
箬竹
除此之外,箬竹的叶子也可用作粽叶。箬竹多在南方生长,以其叶片宽大、易包,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箬竹的叶子香味上稍逊于苇叶及箸叶,所以通常仅作为备选。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青青的粽叶,甜甜的糯米,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
正是浴兰时节动
夏季是皮肤病多发季节,相传端午是草木药性在一年当中最强的一天,因而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又称作浴兰节。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佩兰
该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古籍记载的沐兰汤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孩子们用苦草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沐浴,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相传可以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人们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菖蒲酒美清尊共
菖蒲
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此外,民间有饮菖蒲酒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菖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人们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艾叶如旗不闪红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已久,艾蒿便是其中之一。史书记载,“端午插艾”“手执艾旗招百福”“悬于门上,以祛毒气”,这些都寄托了人们关于艾草的美好愿景,期盼通过艾草,能够让自家驱邪避害,多福安康。
艾草
艾草,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农历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各地就流传下了五月采艾的习俗。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关于端午插艾还有一个传说。相传黄巢造反的时候经常屠城,一天,他带兵路过乡下一条小路,看见一位妇人带着两个孩子,妇人身上背着较大的孩子,年纪小的却徒步跟在后面。黄巢觉得很奇怪,便让手下把妇人叫到跟前来问:“为何背着大孩而让小孩子走路?”妇人答道:“大孩子是丈夫前妻所生,小孩子是她亲生的,自己孩子苦点就苦点了,不能让没妈的孩子受屈”。黄巢听了很感动,决定不杀妇人一家,就告诉妇人,让她第二天在家里屋檐下挂上艾草。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一首儿歌唱出了端午节的独特韵味。传统佳节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符号与载体,是需要我们坚守的根与魂。让端午节的韵味承载着人们诸多美好愿望,随夏季的香气洒满华夏大地,氤氲在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心间。(光明网张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我国各地的端午节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活动传统,包括赛龙舟、悬菖蒲、驱五毒、吃粽子、饮雄黄酒、浴兰汤等等,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