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家关心的汉字繁简之争,黄德宽教授表示繁简之争,从五四时期一直持续至今,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繁体字与保存中国文化无关。现有简化字也是汉字发展的结果。
信息化时代,汉字会消亡吗?
纵观甲骨文以来汉字3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汉字经历了内部构形机制的完善、书写体系的古今变更和汉字体系的现代转型。三千多年来,汉字成功地走出三次重大的困境和危机,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正体现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精神。
21世纪的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古老的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冲击下,会不会面临更大的危机?汉字的前途如何?对此,黄德宽教授表示文字是历史、社会、审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汉字不能废除,因为废除汉字,中国文明就中断了,“没有汉字,我们的灵魂都无处安放”,信息化时代的汉字必将经受住新的考验,更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任何语言文字的强大都与其文化的强大相关,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
本次演讲,现场观众反映热烈,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华网、中国网、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千龙网、网易、搜狐等媒体的记者到现场进行了报道。CIBN高清影视、CIBN文化中国、网易新闻、凤凰网、腾讯视频、搜狐千帆直播、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18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李稻葵、法学家崔建远、教育家谢维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视评论家尹鸿、公共管理专家薛澜、科学史家吴国盛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作者:人文清华)
一河永定,一脉传承。8月12日,以传承大河文脉,传播文化风采,传扬时代风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永定河文化节开幕。同时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永定河》首播发布,该片被首都博物馆和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8月12日,以传承大河文脉、传播文化风采、传扬时代风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永定河文化节正式开幕。开幕式上,举行了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永定河》的首播发布,该片同时被首都博物馆和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2018年10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与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以“当文化遇见科技”为主题的世纪文化对话论坛。面对科技的爆炸,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究竟是机遇还是阻碍?传统文化又当以何种姿态与未来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