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化身为鹤飞跃月圆上空的舞蹈《鹤归来兮》、以中岳嵩山少林寺壁画为原型的武术节目《少林·功夫》、用肢体语言展现书法之美的创意舞蹈《墨舞中秋帖》、表达浓浓思念之情的歌曲《若思念便思念》……9月19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惊艳亮相,再次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国风、国粹、唯美”“每一帧都长在审美上”……观众在欣赏晚会的同时,更是产生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如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为何将非遗作为中秋晚会的主题?接下来还有怎样的惊喜?人民网对话主创团队,听执行策划程万里、徐娜,总导演李鹏聊一聊幕后的故事。
人民网:将非遗作为中秋晚会的主题,这点是如何考虑的?
徐娜:整个晚会从明线、暗线上的串联,以及节目本身,都是围绕非遗展开,从省级到国家级,从河南到放眼全国。这些非遗就像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璀璨明珠,我们想说用节目的形式把它展现出来,不仅仅是歌舞类的艺术呈现,更多要有文化积淀来撑起整台晚会,所以我们选择用非遗来诠释中秋节。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展现给大家带来一种自豪感,更多地去关注非遗,同时带来新鲜的感官体验。
程万里:我们希望将非遗通过这种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对它产生兴趣,并且变成爱好,最后为非遗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民网:本次晚会策划花了多久?如何考虑节目的进一步创新?
徐娜:这台晚会其实从5月份就进入到策划阶段,还邀请了一些文化专家学者共同进行探讨,正式开始拍摄是在7月中旬。之前我们有看到网友留言说节目时长30分钟太短了,45分钟也觉得没看够,所以这次我们上线了60多分钟。除了时长上的丰富,这一次在细节上,我们也更注重优化,比如串场部分同时讲究画面和内容,将电影质感与非遗相融合。希望大家看到的不仅是精致的画面,更多是传递出深厚隽永的文化内涵。
人民网:有网友评论,觉得有些节目看起来和中秋团圆没有多大关系,您怎么看?
程万里:每当我们说起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时,除了都在讲团圆,还应该坚守我们的文化,爱好我们的文化,让文化贯穿到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并不是说将一些文物单放在博物馆里,或者只是静静躺在那里,我们想让它真正融入到节日气氛中来。
徐娜:我认为节目内容的构成其实就是团圆。比如说我们把少林和太极分别做了一个节目,这是河南功夫的团圆;片尾舞蹈《广寒宫》里面,把我们之前做过的节目做了一个混剪,也是给大家一个回味的团圆。
人民网:舞蹈《墨舞中秋帖》与东晋书法大家王献之《中秋帖》完美融合,策划初时如何想到这个创意的?
徐娜:首先,《中秋帖》本身的内容就是在讲中秋。很多人看过王献之的《中秋帖》,但非书法专业人士可能看不懂,那么,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把行草字句布局的紧密,运行的流利感展现出来呢?于是我们设想一个舞者,他就是那支笔、那种墨风、那个墨点,用舞蹈来诠释撇捺之间书法文化的魅力所在。
人民网:对于晚会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哪个节目是让您觉得最为头疼,印象深刻的?
李鹏: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一直有困难,不停变换出新的困难。比如说在节目《和》与《少林·功夫》拍摄中,我们选用了大量外景,天气因素人为不可控,拍摄时间又非常有限,随时要临时调整拍摄方案。拍摄《少林·功夫》时,山里刚经历完暴雨,上山的道路都是临时清理开的,为了保证光效,我们还带着发电车一起开上去,电缆铺了几百米。最后我们一共在山上待了7天,有时候为了拍一个日出的画面,工作人员带着武僧老师就在山顶直接过一夜。
人民网:关于《少林·功夫》,还有没有想和观众分享的?
李鹏:这个节目拍的确实挺辛苦,也有几点想跟大家分享。节目中三宝发出了三次疑问,通过他三问其实是想表达功夫的三重境界。第一问怎么才能练成功夫?回答下功夫,是想说只要真的下决心并花时间去做一件事,一定会事有所成;第二问怎么样才能练好功夫?回答勇于出拳,就是说还需要精神上的修炼,要战胜自我,拥有能击溃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第三层含义其实是心境上的修炼,要守护初心。
人民网:整台晚会最想传达给观众的理念是什么?
徐娜:晚会的核心,是想让当下人能够追溯到古人过中秋时所有的仪式感和形式感。通过这样一个追溯的行为,利用艺术形式复原一些当时景象,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文化中应该发扬留存的部分。也是希望观众在每一次恰逢中国节日的时候,看到我们的节目,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会油然而生。
人民网:接下来的中国节日系列晚会,还会有怎样的惊喜?
徐娜:接下来就是重阳奇妙游了。重阳节可以说是我们进入到金秋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除了插茱萸、赏菊这些仪式性内容,还会围绕宋文化做一些深耕,力争让大家能够屏住呼吸,凝神聚气去感受北宋的生活美学。
中秋之际,想起苏轼著名的中秋词,禁不住问身在海外的自己:“今夕是何年?”这两年我无法回国看望父母,心中却时常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日日萦绕在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