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全国巡展首站日前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16年来编纂、出版的阶段性成果,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现了这部皇皇巨作的风采。
五大全集、67卷240余册,为12250余件(套)中国古代主要绘画作品留影存形,建立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16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联络全球260余家文博机构,汇集艺术、考古、科技等领域数百位专家学者之力,利用超高精度摄影与图像处理技术,推出了目前全球范围内收录作品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一套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绘画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利用图像、文字、新媒体科技等多元展示手法,共展出近1600件展品,涵盖了500余件(套)唐、宋、元、明、清中国历代绘画调色打样稿,囊括了(唐)韩滉《五牛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国宝名画。
16年追寻
记录中国历代绘画精品
溯源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发端,人们看到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座高峰——宋画。杭州是千年前南宋的古都,宋画是中国历代绘画艺术的高峰,怀着对文明瑰宝的敬畏之情,2005年,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启动了《宋画全集》的编纂工作。
《宋画全集》的编纂、出版,堪称是整个“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项目团队确定了当时图像出版物最理想的技术标准:尽量采用8×10英寸大型技术座机对原作进行拍摄;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突飞猛进,项目组采纳了部分博物馆提供的符合自身技术标准的高精度图像。为了让古代绘画图像以最高清晰度呈现在世人面前,书中不仅要有整幅画面,还要呈现局部原大与放大图。高标准必然带来高难度。由于书画文物极度脆弱,每动一次都存在损伤风险,博物馆拒绝任何不必要的接触,实属情理之中。为此,项目团队严格规定:不准在拍摄藏品时接触文物,不准违反知识产权和版权规定。
如今翻阅这部厚重华美的巨作,像《千里江山图》这样的作品有上百幅,当时请求海内外一家又一家文博机构打开库房大门,供一个从未有过往来的项目团队拍摄其镇馆之宝,难度可想而知。书中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水滴石穿的故事。历经10余年合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已经成为项目组和海内外许多家文博机构与众多学者共同追求的事业。经过锲而不舍的沟通协调,90%以上的收藏单位根据项目组提出的技术标准,组织力量或授权项目组重新拍摄,从而使得1万余件中国历代绘画精品的图像首次高质量面世。
作为拥有辉煌灿烂、连绵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绘画作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梦想,也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记忆。然而,千百年来沧桑迭变、兴废交替,每一件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无不经历过各种浩劫。聚需百年之功,毁仅旦夕之间。无数神品妙迹,已然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存世至今者,有的幸留祖国,有的飘零异邦,陆续进入世界各地的公私收藏机构,形成了中国及日本、欧洲、北美等收藏地。
实际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过程,也成为追寻海外散佚名迹的重要机遇。16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团队与海外142家文博机构和收藏单位进行了诚恳细致的沟通,其间往来通讯信函数以万计,实地拍摄奔波数十万公里,最终在各方的充分理解和共同努力下,3250余件(套)海外所藏中国绘画精品得以通过数字化方式团聚一堂,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绘画史纵贯2000余年的恢弘图景。
精工细作 再现艺术之美
完成高精度的图像收集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作的关键,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必须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保障图像数据安全,实现图像数字资源有序管理和高效编辑,项目组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设置了缜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配备专用制作室,安装24小时监控探头,信息移动必须输入密码并有3个人同时在场见证,严格管控每个环节以防止图像外流。
为使每一幅古画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的笔墨神韵,确保印刷精美,项目组针对墨色斑驳灰暗、画面起皱甚至碎裂的图像,在拼图、匀图、调色过程中,多轮校色,反复打样,一件作品有时会花上个把月时间,有时还要赶到馆藏地或展览现场去比对原作。在实践操作中,他们采用高标准的色彩校正方法,辅助数字图像色彩管理;设计印刷质量检测方法,提高图书色彩还原度;借助海量图像资源管理系统,以支持高效的图书编辑工作;项目组还通过反复比对,在20多种纸样中选定了一种具有卓越色彩还原能力和独特手感的纸张,图像放大180倍后依然清晰平整。进厂开印后,项目团队全程跟机监印,一经发现质量瑕疵,立即报废重印。
为了给研究者和学习者带来纤毫毕现的古画细节,许多大尺寸的画作都是分段拍摄后再拼接为整体。纹路、颜色都要严丝合缝地对上,这对技术人员是极大的考验。清代著名画家石溪的名作《四景山水》多年来分存全球各地:《春景》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秋景》和《冬景》藏于大英博物馆,《夏景》(又名《坐对峰六六》)藏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拍摄的4件图像因此光影色彩各不相同。调色员以巨大的耐心慢慢匀色,和数百年前的画家本人一样精心把握艺术的分寸和尺度,终于将4幅画完美合璧,实现了古画跨越时空的对接。
中国绘画史专家、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班宗华曾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套令人惊叹的精美书籍,对于世界最重要的艺术财富之一的保存、研究以及传播,正在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她最终将成为一座纪念碑,标志着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和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科技+创意” 传递审美体验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古代传统的历史进程中,有过多次的“盛世修典”,而今天新时代的中国,“盛世修典”是在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文化方位上开展起来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正是一种修文化之典、传文化精神的实践。这个工程史无前例地从中国出发,面向世界,把中国国内的和海外各地博物馆的中国绘画珍品作为收藏出版的对象。付出的精力之盛、涉及的场馆之众,都是只有在今天新时代的中国,才可能有这样的文化魄力、学术投入和各方面的保障。这项工程从《宋画全集》出版开始到今天,虽然还叫做“阶段性成果”,但已经蔚为大观。这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国绘画的“灵山道海”之中汲取精神力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这个工程在取得成果之后,马上从出版转向展览的传播,这又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创举。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介绍,“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全国巡展首站展览为了把这套书的价值意义、编纂过程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展现出来,一方面保留纸本书籍传统的展示方式和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则尝试通过新媒体、影像等数字技术,加强互动式、沉浸式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观看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观看和阅读视角。例如在“咫尺万里,纵览千年”这个板块,将平面的书籍以错落起伏的装裱方式进行展示,从当代艺术的思维出发,将原本的书籍以装置艺术的展览方式进行了呈现。1100余件亚克力装裱的书页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长河,形成了极为丰富和碰撞交错的图像信息,从而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国历代绘画的风貌与变化。
展览立足于川美艺术与科技的创作方向,特别强化了数字媒体的展示方式与观众的互动体验感。例如影视活化演示《千里江山图》,通过“数字技术+艺术方式+中华文化”,以三维动态长卷形式,生动展示群山冈峦和江河湖水;大足石刻数字还原,利用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的技术,高度还原了大足石刻中的典型作品,以极为细腻和传神的手法再现了大足石刻中精美的细节,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石窟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
在珍贵作品的高清复原方面,收入了王冕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的7件(套)作品;将石溪流散于多国的名作《四景山水》,以大尺幅高清彩色的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这样的观感体验满足了现代社会观众的视觉习惯和逻辑,通过这样的展陈方式,拉近了观众与古人的距离,拉近了我们与古代绘画的距离,可以使观众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入绘画审美体验当中。这也是我们起初策划这个展览凸显数字科学创新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何桂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