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世界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还可以作为社会研究的材料,价值巨大。他是个天才画家,同时也是个多面体画家。《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之一,达芬奇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创作了这一幅作品。里面的色彩运用、线条勾勒,都是非常厉害的。
任何一种艺术,必先有自己的创造精神,然后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若处处都是崇拜模仿,受人支配,则他表现的必不是自己的生命。最高尚的艺术家,必不受人的制约,对于外界的批评毁誉,也视之漠然。因为我的艺术,是我自己生命的表现,别人怎见得我当时的情感怎样呢?别人怎知道我的内心怎样呢?肤浅的批评,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研究艺术者,应具有自己坚定稳固的态度,不受别人的摇动!
梵高的一生,短暂而潦倒。在生命里最后几年,更是饱受精神疾病困扰,37岁时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他的早逝、精神疾病和不寻常的画作,在大众眼中,他既是天才,又是疯子。
一个月过去了,无辜的生命在逝去,国与国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却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发出那个熟悉的疑问:和平在哪里?提到和平,我们很容易想到“和平鸽”,那么——鸽子为什么是和平的象征呢?
纸张问世以后,文字书写更为便利。人们逐渐意识到,相比历史悠久的简牍,在宽阔的纸面之上书写不用受上下左右空间的限制。书者艺术上的创作自由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种新的字体——楷书,也就此诞生了。
老子曾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极简,是一种哲学态度,更是一种美学语言。今天人们推崇极简美学,但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宋朝的美学就是极简。
在艺术史上,梵高是一个很特殊的画家,他一生只有37岁,却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杰作,不管是作品还是传奇式的人生经历,梵高总是自带话题性,能吸引无数的目光。在梵高描绘的多种题材中,自画像也是引人瞩目的一类,光是在1885-1889年之间,梵高就创作了43幅自画像,有明确出处的为35幅。这些都是他生命中后半段的创作,代表着自我审视,以及对人生与艺术之间的注视。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太有名了。但张择端是谁?没人知道。翻遍整张《清明上河图》,根本找不着“张择端”这个署名。历史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记载。除了《清明上河图》后边,一个叫张著的人写跋文的时候提了一嘴。北宋之前,一张画,没有署名或者没有印章这些关于作者的第一标识是很常见的,但这种情况在北宋几乎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北宋有个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
评论一位画家,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不会以他本人的意愿为转移。齐白石碰上一个特别的时代,可能是上天不想让中国的文脉断掉,出现这么一位完全是被动型的画家,给今天的我们制造出一个典型。他完全就是靠自己简单的天性,说他简单却不是低级,他具有非常深厚的审美天赋。
“细节之处有着无穷的真相。”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一个事情的时候细节之处也是我们不能够忽略的,而在研究的时候也不能够忽略任何一处细节,因为细节之处往往也是蕴藏着无穷的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