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可是这边讽刺完,鲁迅回到自己的家乡绍兴。又买了根假辫子,戴在头上。拖着一根假发辫走在街上的鲁迅不知内心会作何感受?我不知道。
可为了免却非议,也为了求得家乡父老的一丝丝安全感,人总要做出一点妥协。
03头发是一种隐喻。在风云变幻的清末民初如此,到了60年代难道就没有了吗?
太年轻的人恐怕体会不到这种心情。
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就回忆:她被红卫兵女将剃去半边头发的情形。
杨绛先生自然不愿就那么顶着个阴阳头出门,于是戴上假发。
却被“眼神雪亮”群众发现了!
“售票员一眼识破了我的假发,对我大喝一声:哼!你这黑帮!你也上车!”
当时有这样一种理论:梳一条辫子是封建主义,梳两条辫子是资本主义,披肩长发则是修正主义。
那什么是合格的头呢?只有“刘胡兰头”才能作为好头发。
一把青丝成了思想正确的标志,决定了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问题。可笑又可叹!
04头发有多么重要呢?
维特根斯坦说:“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头发是一种控制精神的表现。
《金瓶梅》里李桂姐嫉恨潘金莲,就央着西门庆剪了潘金莲的一缕头发。将这缕头发藏在鞋底下,好日日践踏。
“西门庆拿剪刀,按妇人顶上,齐臻臻剪下一大柳来。”
也许在当下洗剪吹是如此随意而轻松的情形下,很难想象当年曹操挥刀断发就获得全军的原谅;武则天前脚感业寺削发为尼,后脚皇帝就屁颠屁颠跑过去了。
7月29日晚,小红书app在多家安卓应用商店遭到下架,引发各方猜测。作为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近两年以来,种草文代写、数据造假、电商假货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