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这件铜尊上现存的铭文12行119字。根据学者考释,这篇铭文说的是周成王谋划在成周营建都城,于是四月丙戌日召见各族族长,告诫他们说:“从前他们父辈为文王效忠,文王得以承受天命;之后武王又战胜了商朝,在朝廷向上天祈祷,说:我要住在中国统治人民(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成王告诫他们后,赏赐大臣何三十朋(十贝为一朋),何就用它来制作了这件宝尊,时间在周成王五年。所以,这件铜尊就被称为“何尊”。
今天,宝鸡已经建立了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的青铜器博物馆,而镇馆之宝就是这件何尊。何尊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正是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个词语。不过在何尊中,“国”的准确写法是“或”。《说文解字》释“或”为“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字之后又分化出表示国家的“國(国)”与表示疆域的“域”。此时“中或”虽然主要还只是一种地理概念,但也奠定了后世表示政治共同体概念的“中国”之基础。
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这是就考古文化的内涵来看,但二里头时期没有出土文字,当时人是否有“中国”概念不得而知。目前,“中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商人已经具备了东、西、南、北、中的概念,商人还自称“中商”,把西方方国称为“西或”,东方方国称为“东或”。这个“中”字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里像一根长杆,上中下三部分均有飘带,学者推测是古代的一种侧风标杆,因为位于方向坐标的中心,所以就有了“中间”的意思,到战国文字里才省略飘带,中间的圆形也变成方形,与后世“中”的样子一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王在战胜商朝以后,自称“宅兹中国”,也就说他要在商朝故地定都。这段记载在传世文献中也有提到。《逸周书·度邑》说周武王灭商之后返回,却为周室国祚夜不能寐。虽然商朝已经灭亡了,但商族在商朝故地势力仍然强大,如何保持周人对中原的统治呢?他认为,以前夏朝定都的洛水湾到伊水湾一带,地势平坦没有险阻,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就在中原规划修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