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展览,我们仿佛看到,千年之前,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僧侣、探险家以及不同种族和身份的芸芸众生,跋涉于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中,经历了无数的险阻艰难,串联起欧亚大陆上思想与文化传播的轨迹,见证不同时期、地域的文化彼此交流碰撞、包容互鉴的历程。
二、描绘佛国天界
宗教题材是敦煌壁画与造像最主要的表现内容。
九色鹿、舍身饲虎、强盗成佛等著名的佛教故事,在敦煌壁画中都有精彩的呈现。展览选取了从北朝一直到元代的敦煌壁画中的105幅,临摹、复制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展出,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体味敦煌壁画独有的魅力。
九色鹿的故事画在莫高窟第257窟的西壁。画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长卷式连环画的形式,以从两头到中央的顺序,详细描绘了故事发展的经过。此次展示的是九色鹿向国王陈述事情经过的场面,它昂然挺立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宗教题材的壁画中,乐舞图像可谓“最美”。资料显示,敦煌的石窟群中有370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壁画中的乐器涵盖了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类型,约50种7000余件;壁画中的大型乐队最多达38人。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最著名的当属“飞天”了。它融合了汉唐舞蹈传统、古印度佛教文化及周边众多民族的舞蹈,别具特色,并借由《丝路花雨》《千手观音》等舞蹈作品深入人心、令人陶醉。
绘有飞天的夹墙,引领观众走进敦煌的意境。
“反弹琵琶”是敦煌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它的创作灵感就来自莫高窟第112窟的“伎乐天反弹琵琶”壁画。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在敦煌壁画中也指在天宫中奏乐的乐伎。这幅壁画中的伎乐天,弹拨琵琶的造型十分独特。专家介绍,在西藏的定日地区至今仍有反弹四弦琴的舞蹈。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舞蹈形象自中唐以后大量出现,或许与这一时期吐蕃对敦煌的统治有关。
走进复制的莫高窟第220窟,一定要仔细看看北壁的乐舞图。它绘制于初唐,是唐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描绘了佛国世界伎乐天奏乐歌舞的场景。画面正中有一座灯楼,两侧各立一树灯轮;左右两厢置乐队,共28人,分为两组,演奏来自中原和西域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两对舞伎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跳着唐代盛行的胡旋舞。
三、刻画人间万象
敦煌壁画里,除了描绘宗教故事,还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有不少得到文物的印证。
壁画中有大量供养人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样貌。比如展览总结了一些女供养人的妆容,无论是脸上扑粉、唇上涂红,还是画眉毛、戴发饰,其讲究精细程度一点不比当代逊色。回想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的人物造型,有些与现代审美不符的地方,比如唐代女子,嘴唇只涂红中间部分,眉毛是剃光本身的,再用笔画上,其实这是还原历史的。通过敦煌壁画可以看出,唐代女子就是这样“点唇”“黛眉”的。
莫高窟第112窟的壁画《伎乐天反弹琵琶》(复制)
在展厅一角,有一座一人高的木架,乍一看像是一个落地式衣架,但它的中间靠上部位分成两层,每排固定着8片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金属块。看了说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打击乐器——方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的梁,流行于隋唐时期。它附近的展柜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忽雷、小忽雷、大圣遗音琴等唐代乐器,以及一些唐式乐器,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果有兴趣,不妨去第220窟的《乐舞图》中找一找那些古老乐器的影像。
唐代的小忽雷
敦煌有个地方叫葡萄城——“康艳典筑,在石城北四里,种葡萄于城中,甚美,因号葡萄城也”。那儿的葡萄又多又甜,四月初,那边刚结葡萄赛神(祷祝葡萄茁壮成长、多结果实的祭祀活动),还有人从我这里买酒呢!
近年来,通过融入时代创新的设计理念,加以数字化技术,千年飞天“飞出洞窟”以更时尚的方式“出圈”,掀起一场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国潮文化消费热潮,“对味”Z世代,让年轻人爱上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