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全新起点,北京将着力培育文化新动能,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在会上发布了题为《立足疫情常态化防控 开启文化消费新征程》的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总结报告,对本届文化消费季取得的成果与创新亮点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并以全市“五子联动”战略为导向,围绕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求等,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报告指出,本届惠民文化消费季克服疫情反复影响,线上文化消费实现逆势增长。消费季期间,线上活动共计24219场,较往年大幅增长,线上浏览量18.32亿人次,占总参与人次99%,线上文化消费62.73亿元,占比77.92%;紧扣年度重大活动,中国特色主题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党100周年、冬奥、首都文化等主题推出系列精品文化活动;发力线上服务引导,数字文化消费活力得到提升;融合业态不断发展,新型文化消费得到推广。文化+催生新型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助推器”;面向“一老一小”,突出重点消费人群分类促进。面向银发经济、儿童经济、青年群体,联合企业推出更多精准消费引导措施;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季榜品牌效应实现稳中有升;促进服务得到认可,企业市场信心得到巩固强化,据统计,本届消费季首次参与企业100余家,93%的参与企业对未来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有很大期待。活动总体成效显著,直接消费金额较去年增长10.2亿,增幅13%,基本实现助力消费升级、产业提质年度工作目标,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作为文化消费领域综合性资源整合和协同服务平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文化消费报告发布 解码北京文化消费全景
当前,文化消费已成为促进国民消费的发力点之一,同时也为文化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带来新的发展命题。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市文化消费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发布《2021年北京市文化消费报告》,对北京文化消费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主要特征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一,数字文化消费生态圈正在形成。2021年北京产业数字化规模已达13371亿元,同期北京数字经济占GDP比重55.9%,位列全国第一;同时,北京市文化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文化科技融合应用领先全国;北京市数字文化需求扩容提质需求加速,“云端”消费成为常态。第二,文化供给数量和质量决定文化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从供给侧来看,2021年,品牌化、品质化供给趋势明显,在带动需求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需求侧来看,疫情发生以来,场景化、体验式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流,文化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迁移。第三,假日经济对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从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这几大节日数据来看,北京市重点监测的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242.9亿,均比2019年有所增长,而在这一过程中,夜间经济将成为未来一大增长点,以五一消费为例,北京消费季期间五一夜间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0.7%。同时,特色文旅消费也表现亮眼,例如红色文旅、体育旅游等。
针对北京文化消费现状,课题组还从中探寻未来构建文化消费“韧性”、促进文化消费扩容提质的五大创新路径:一是链接正向价值,提升北京主流价值引导力;二是根植数字经济,拓展文化科技消费新基建;三是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县普惠均衡发展;四是丰富品质供给,加快文化应急体系建设;五是扩大消费群体,助推文化消费潜力释放。通过北京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必将进一步推动北京市文旅行业加速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重庆光环购物公园多媒体秀互联网电商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正倒逼着传统商业模式变革,商业与文旅行业融合“抱团取暖”,由此催生了商业体里的新型文旅休闲消费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