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一的动机不一定都是好的
诸葛亮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些史家正统的历史观看来,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让刘备当了皇帝,续了汉室的正统,并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君”是诸葛亮存在的核心价值,忠君的价值在历史上远远高于了诸葛亮智慧的价值和其它价值。刘备是不是代表着汉室正统,史学界历来有争议,普遍的认为不是,就算是,由此而产生的《隆中对》及其“先三分后北伐”的实践,也是否定的。在封建社会,忠君应不应当提倡?答案是肯定的,当君主利益和国家、人民利益趋向于一致时,忠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应当提倡。封建社会的不少时间,历史情况都是这样的,即君主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是比较吻合的。只要君主还能通过他的政治系统控制好国家大政,并希望国富民安,哪怕他是一个昏君,只要还有这么一点希望,忠君都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历史上不少冒死的谏臣,就是忠君的例子。但当君主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彻底地走向了反面,即维护君主的利益,就必然严重地损害人民、国家利益的时候,这时候的忠君就走向了国家需要设置君主意义的对立面,这时候不强调人民和国家利益,一味盲目地忠君,就是反动的、阻碍历史进步的,诸葛亮的忠君就恰恰处于这个时候。汉天下因自身的腐朽、没落,是汉朝皇纲失常,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和189年董卓扰乱出现、190年天下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北方经过曹操17年的统一战争,一个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新政权已经出现,诸葛亮在国家面临全国性统一这个大好形势出现后,非要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去帮助刘备“匡扶汉室”,这样的忠君,恰好与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背道而驰,按《隆中对》“先三分再北伐”的方案去“匡扶汉室”,这种忠君的代价,是要把全体人民都重新拉回到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去,实际上就是让历史倒退。如前面所述,即使“匡扶汉室”成功,这种忠君也是需要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