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动机,不只有忠君的一个因素,还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另一个因素。荆州牧刘表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连襟”。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刘表因与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好友的原因,对少年时期即避难到荆州的诸葛亮及其兄弟还有再生之恩。诸葛亮要刘备夺取荆州,要和刘备一起拿自己岳父黄承彦这一大家族开刀,于封建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评价,是不孝、不义。刘备一个“三顾”,就使得一介布衣的诸葛亮、一个战争以外的局外人,在国家面临统一大好形势的时候,加入到战争行列中来,并对自己的亲人和恩人下毒手,这种“大义灭亲”的、违背人常的反目,当然不仅是为了刘备,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出将入相的政治追求。一个人凭借自己卓著的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古至今的道德标准,都是不能建立在给人民和国家造成灾难的基础上,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使追求成功了,也要受到历史的否定。汉朝社会已是一个儒学盛行的社会,诸葛亮的作为,与儒家“仁爱”及“民贵君轻”等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汉末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军事集团的战争,与历史上自下而上的,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减轻剥削的以弱搏强的人民革命战争有本质区别,也与在民族危亡时,在国家和民族困难重重的时候,还要反对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有本质区别。统一的动机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不讲时间、空间、大局,不都是好的。在统一大好形势经过多年内战十分难得出现的时候,诸葛亮要先通过战争把这种统一的成果破坏掉,再通过战争实现自己亲手的统一,这个理想无疑是要受到历史否定的。一定要分清是非地看待207年诸葛亮《隆中对》中先“三分后一统”的统一主张,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的倒退性。这是207年国家面临统一大好形势下,《隆中对》不当提出的第三个理由,或者说是“即统学说”包含的第三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