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抗倭名将戚继光,将福船与海防紧密结合,使其成为巩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长城。
明末清初,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更是充分利用福船的远航性能,将之发展成为商战两用船。进而发展出特有的闽商模式,经略海洋,成为同时期称霸西太平洋海域的实际霸主。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之魂
宋元时期,福建尤其是泉州所造的海船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进步,被专称为“泉舶”而为中外商客所乐用。意大利游历家马可·波罗曾声称,海舶之往来于波斯湾与中国海间者,华船为最大,多泉州所造。 而让福船创造出绝世的辉煌历史的第一“功臣”,当数其“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据考证,水密隔舱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所谓“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每个舱区与舱区之间密闭而不相通。这样的结构使船舶在航行中即使舱位破损一两处,也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补堵漏,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
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藏,便于装卸与管理。
千百年前,智慧的祖先便依靠着这种技术,带着丰富船货并搭载着“异域友人”扬帆起航,探索世界,传递着来自我们泱泱大国的问候。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今的造船业大多使用铁壳船舶,木质船逐渐淡出视线。且造船靠慢工,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木质造船业面临生存与传承两大危机。
2010年11月15日,福建申报的非遗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