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徐氏祖孙三代,中间为徐竹初(来源: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
徐竹初十岁出头开始学习木偶雕刻,他的本领全靠一点一滴从父亲那里刻苦学来。他经常挑灯夜战,家中的坯木被他的刻刀削灭殆尽。因为学得入神,头发曾被灯火烤焦。技艺尚不娴熟时常常会滑刀,鲜血把一个个木偶头染成了“关公”。看戏、听书、逛庙,看古书、画册、戏曲脸谱,都能令他入迷。看的听的多了,脑海里形象的种子就多了,创作也就自由了,这些为他日后塑造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提供了生活源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徐竹初已能自己独立刻制木偶了。到了十五六岁时,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
图8 木偶头雕刻作品《福神》
1955年,徐竹初的作品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特等奖,这一获奖经历让徐竹初一举成名,有关部门还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少年雕刻家徐竹初》。中学毕业那年,徐竹初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央美院要破格录取他。正当此时,徐竹初的母亲去世了,加上家中贫困,原本可以破格就读中央美院的徐竹初听从父亲的意愿,进入漳州工艺美术社工作。
图9 徐竹初正在制作木偶头(来源: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
作家选择一位巨富当主人公,在最初的“萌芽”状态肯定有一种偶然性,比如1988年他遇到了一位当时的巨富。但是这种偶然性里也隐含了某种必然因素在吸引着作家:为什么一位文学青年会成为一个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