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他复原了“脚下的软黄金”,重现2000多年前的美

2018-05-07 09:07:09    中国手艺网  参与评论()人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白居易寥寥数句,便把我们拉回到那个繁华盛世:花萼相辉的宫毯之上,有霓裳飘飘羽衣舞、有醉卧迷离的李白,还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

然而美人终会逝去,时光终会老去,只有那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旧宫毯,历尽岁月的风霜,留住历史的印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30多年前的一天,20岁出头的周小寒,跟往常一样坐在长城书画社的柜台后面,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贩卖古毯。

中国编织地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他看来,这些工艺独特精美的古毯、虽然有些破旧,却不知凝结了多少匠人的智慧,不知躲过了多少硝烟炮火,才得以保存下来。它早已不是一块毯子那样简单,更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踩在地上的软黄金”。

▲宫毯匠人周小寒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用中国清代宫廷地毯布置

▲日本正仓院中的中国唐代地毯

然而在当时国人眼中,这些不过是没用的“破烂”,大部分的老地毯都被外国人以极低的价格收走,流到了国外。周小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82年,意大利人朗伦佐,在中国南疆的一个招待所,发现了一张不可多得的绝美古毯。当地人不以为意,肆意在上面捻烟头、泼茶渍,朗伦佐觉得实在太可惜,提议把这毯子卖给他,众人哄堂大笑,根本没人搭理这个“疯子”。

他满怀遗憾地回到意大利,心里却总放不下这块古毯,多少夜里魂牵梦萦。改革开放后,朗伦佐又一次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从陆地坐火车、再坐拖拉机,最后甚至骑毛驴,终于找到当年的那个招待所,然而那块地毯早已破烂不堪,连修复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朗伦佐扼腕叹息、痛心至极。正是他的这份心疼,感染了同样热爱古毯的周小寒,“外国人对中国的地毯都有这么深厚的感情,都有这样的研究,咱们中国人自己干吗呢?”

就这样,半路出家的周小寒从一个卖地毯的商人,成了修复和制作传统宫毯的匠人。

修复古毯,跟修复文物一样,是一项极为繁琐的作业。周小寒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每处毯子的破损处,不只是简单的缝补,而是从花色、图案、纹理、疏密、厚薄、磨损氧化状态、经纬的粗细捻度、毛质的粗细产地、含绒量等等综合考虑,如何能做到最完整自然的复原。

很多流落国外的地毯,外国人根本不懂其中花纹蕴含的文化意义,也没有同样的毛质,更没按照从前的工艺来修补,只是照葫芦画瓢,结果导致修复的毯子,像打了一个个大补丁,非常丑陋不和谐,也毁坏了其原有的价值。

为了更多地保护和修复古毯,周小寒辗转世界各地,几乎散尽家产,把那些失落的中国古毯一点点买回来,再逐一进行修复。

他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每处破损都力求找到相适应的、更破的老地毯残片来修补,一个扣一个扣地移花接木,每处修复都要经过,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对比。

要知道,老地毯每平方英尺就有4900个扣,一个一个按照纹理小心抠下来,再按照花样小心翼翼地穿进去,一小块毯子就要修补一个多月。如此长时间反复、枯燥的动作,常常累得眼花手疼,没有精湛的技艺和十足的定力,是绝不可能完成的。

连许亚军看了都禁不住感叹:“这真是个巨大的工程!”

然而在周小寒看来:文物修复是不计工本的。修复了一块古毯,便是还原了一段历史。每当看到这些重焕光彩的古毯,周小寒总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它们颠沛流离几百年啊,终于回到我们身边了!”

除却花纹和编织工艺,纯植物染色,是中国传统织毯艺术最难的一步

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化学染色,植物染色利用植物花卉的天然颜色,不仅自然环保,而且色彩层次丰富、柔和纯厚,历经数百年不褪色,是化学染色所无法企及的。

因为工艺配方复杂,加之成本高昂,这种染色技术失传已久。为了恢复最传统的植物染色,没有师傅教的周小寒只能自己钻研,他多次去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求教,再一点点地尝试摸索 。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周小寒就自己一个人跑到作坊里,调制植物染色配方,烧柴添火、不断地配料搅拌,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围着槽子上上下下,常常一天下来脚脖子都肿了。

很多人都不理解,一把年纪的周小寒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可人生短暂,能用一生的时间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何其幸福的事啊!“我热爱老地毯,它让我着迷,不管付出多少,白天黑夜去做,我都心甘情愿。”

不仅收藏和修复古毯,周小寒还坚持用最原始的方法,制造传统的宫廷地毯。从选毛到清洗、梳弹、手工纺线、染色、织作、打磨,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做到极致,每一步也绝非一日之功。

一幅比原画还要立体逼真的唐代张萱《捣练图》,用毛和丝等线织成,足足240万个八字扣,光编织就要400个工作日。

一天,一位自称贝夫人的女士约周小寒,说想看看他制作的地毯。他带了两条过去,在场的人无不惊叹:真的太美了!并马上给了他图纸让他做。

后来周小寒才知道,那批地毯是给故宫做的。

比起给故宫和各国政要们做地毯,周小寒更想做的是,让宫毯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枯燥冗杂的宫毯技艺,跟每一个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一样,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窘境。

一位技师一天只能编7000个扣,一条12平米的宫廷地毯,光编织就要耗费200个工作日,上万次的编织扣捶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宁可端盘子,也不学这个。”

但周小寒还是希望:

“这门古老的技术,

不要被排山倒海的工业化湮没,

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

总有一天也会需要这样一件美妙的物件,

来点缀他们乏味的生活。”


/ 本文来源:匠心之城(ID:jxzc681)

手艺君编辑

图片来自纪录片《百心百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查看关于周小寒老师的完整故事,请收看纪录片《百心百匠》。


关键词:地毯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