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蓝印花布的手艺传承下去,这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南通生产规模最大的“曹裕兴”,技术工人不过十位,最年轻的也在四十岁以上,原因便是生产的过程的苦和累,比如染色之后的刮浆工序,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刮坏图案,一方面刮的时候都是粉尘,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几千几万次。
一块蓝印花布,蕴含的是一棵蓝草从发芽到收获,一株棉花从刚冒出头到织成一匹布,然后在蓝草的熬制发酵,布匹的浸染晾晒中渐渐沉淀下来的所有情绪。织物给了草木一个载体,而草木则把沉静安详的气质毫无保留地给了织物。然而,随着现代印染工艺的兴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光景一去不返。传统的蓝印作坊也日渐凋落,蓝印艺人纷纷别枝离去,另觅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