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镶嵌作为我国特色的金银手工艺,二千多年来一直为宫廷御用,拥有悠久的“皇家定制历史”,留下许多国宝级的历代典藏珍品。进入21世纪后,因为工艺难度大,人才培养困难等诸多原因,一度面临濒危失传的境遇。而今花丝镶嵌高级定制业务的推出,将让这项精美的宫廷绝技,再度以崭新的奢华风姿融入到新世纪的国际奢侈品殿堂中,成为其中最耀眼的至尊王座。
明孝端皇后凤冠复制品
花丝镶嵌发展历程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为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
貂皮嵌珠皇后朝冠(清)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
这八种技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次序上的搭配。镶嵌工艺主要依附于花丝工艺,或言之花丝工艺也突出了镶嵌工艺。从明清时期的北京花丝镶嵌技术上看来,镶嵌工艺主要分为锉、锼、崩、挤、镶等几种。
花丝点翠金耳坠(清)
其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品种多,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因宫廷设立了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厂,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并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成为了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有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
花丝镶嵌制作工艺
花丝镶嵌工艺特点
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然后经过酸洗、烧蓝(涂以釉料)、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
花丝镶嵌制作工艺
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型;镶嵌就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宝石嵌进去,制成装饰品。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再用堆、垒、编、织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再咬酸(酸洗)后烧蓝或镀金银,再提亮。这是半成品,半成品上再“镶宝”(珍珠宝石)。往往还要“点翠”,不是点缀翡翠,而是把翠鸟的绿中闪蓝的羽毛,贴在花丝的空白点上(文物市场所卖老首饰,上面的翠蓝色,用手一摸,往往掉下丝来,即翠鸟的羽毛)。
自古帝后的服装配饰、凤冠等,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光泽如新,鲜艳闪亮。点翠使用的翠鸟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故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28根羽毛。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曾为此写到:“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1933年,中国最后的点翠工厂终于关闭,原因是翠鸟羽毛已经绝市。后因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过于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所取代。
花丝镶嵌珠宝大片
燕京八绝之一:北京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以北京最精。北京为元、明、清三代帝都,海内外金工工艺匠人集中,皇帝后宫女子大量需要装饰品,穷极奢侈,所以在老北京的大栅栏、花市和东四西四牌楼,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银楼,生产这种花丝镶嵌。花丝镶嵌有两种用途:
一是实用品,称“件活”:有手镜、花插及各种各样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珑;同一品种,则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鱼、鸳鸯、天鹅等形状。主体成为容器,外形加以装饰或变形,如天鹅头部、羽翼,以花丝组成,并镶嵌珠宝的冠顶、眼睛等。
二是陈设品,名“摆件”。花丝镶嵌的摆件,大体分为四种传统类别:炉薰,动物,建筑物和人物。如建筑物类中的宝塔,通体用花丝编垒,塔顶用宝石做瓦,匾额用象牙,铃铛用铜镀金,基座用花丝包墨玉做砖。处处显示出花丝工匠的精巧手艺。花丝镶嵌到二十一世纪,已经有更大的创新,如金、K金、银、玉相结合,更为灿烂华丽,也更表现出构思的奇巧。
现代花丝镶嵌首饰
传统的北京花丝镶嵌的器物涵盖的种类很多,大的方向上包括宫廷日常用到的盒、盘、碗、杯、摆件、茶具、酒器、如意、首饰等,每个大的方向上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物件,如首饰中包括帽饰、头饰、扁方、发簪、手镯、戒指、指甲套等等。题材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主要选取龙、凤、如意、寿桃等代表吉祥尊贵的造型,不同于民间的金银制品,龙、凤是古代民间所不能使用的造型,金光闪闪、不惜材料的造型使得北京花丝镶嵌可以不顾忌成本,没有大小的概念,只是为了满足于皇室的需要。
浸染六朝烟水的纹饰瓦当、承载历史叠影的秦淮河……近年来,写满南京符号的文创旅游工艺品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遍地开花。一件件小小的文创产品,浓缩了南京的厚重历史和悠久文化,拉近了南京与世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