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从《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看晚清年画的时代性(4)

《图画日报》中登载的妇女骑自行车

《图画日报》中登载的妇女骑自行车

这一时期,电车也在中国兴起。1908年1月31日,英商电车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试车,同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正式通车营运,自静安寺始发至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贯穿东西,线路全程6.04千米,车厢分头等、二等两档,实行分段计价。《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中左半幅占据了大量篇幅的即为一辆依轨道行驶的有轨电车,车头上部写有“黄浦滩”三字,一名司机正站于车头处操杆驾驶,车厢中的人物各等形色,既有留长辫的晚清男子形象,也有妇女,还有一位着西式服装、留络腮胡,似为西洋人的老年男子。此外,车身处已写有“二等”字样,颇为写实,由此也可稍加推断《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应该创作于1908年以后。

画面上的另一交通工具为黄包车,上海人称之为小车。黄包车由法国人米拉于1873年6月从日本引进到上海,又称东洋车。1874年1月20日《申报》登载“小车出赁启事”:“今有本行新到洋车,比中华车大小不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帐篷,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贵客商欲坐者,请至本行贾可也。”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报道:“其车来于东洋。若与本地之独轮车相比,则亦有长有短者。其所短者,在于仅能载一人,而其长者则于坐者较便。”早期黄包车为双座,1879年起停发双座执照,遂改为单座,直至1906年又从日本运进一批“铁轮车”,车轮内嵌橡皮、坐垫有靠背。接着又出现一批木轮嵌橡皮的车辆。这两种黄包车虽然比不上钢丝轮橡胶胎美观、舒适和轻捷,但相对造价低,租金少,乘坐的人很多,因而盛行一时,此时人力车执照达六万余个。到1913年底,租界境内已全部换成了橡胶胎或橡胶充气轮胎的黄包车。上海小校场年画《海上第一名园》中就出现了双座黄包车。而《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中亦绘有一妇女坐于黄包车上的情景,该妇女坐姿优雅,应出自大户人家。虽然该幅作品为黑白线稿,尤其车轮处创作的并不十分写实,所以并不能准确分辨它是橡胶车胎还是木制铁皮车轮,但还能清楚辨识出该黄包车有颇为讲究的菱形皮革靠背,且形制为单座。由此也可简单判断该年画的创作应该是在1906年以后,加之电车出现在1908年,所以此幅年画应该不会早于1908年。

海上第一名园筠香斋上海小校场

海上第一名园筠香斋上海小校场

五、人物服饰的“西化”进程

晚清时期的上海,中西合璧的男装打扮开始时髦,中式对襟衫配礼帽均已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男人作这种西式打扮的并不多,上海也未必是最早出现中国人穿西式服装的城市,但最晚到1870年以后,随着西方来华人数的增加,人们对西式的打扮充满着好奇之心,而当时的“西学东渐”之风也将清代传统装扮形式等同于落后中国的标志,希望在对中国进行“救亡图存”的同时把传统的服饰也一并改变,于是西式简便的服装在上海流行起来。清末西装大多出自“红帮裁缝”之手,这种最初只有外国人穿着的衣服,被中国人视为“奇装异服”,但随着上海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于西方服饰的需求进一步增加,除了一些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的上海男性,如洋行买办、洋学堂的学生以及从西洋回来的留学生等成为中国最先接受和采用西方服饰体系的群体外,越来越多的平民男子将其作为日常衣着,出现了长袍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场景,而留着长辫子穿西装的情景也时常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社会改良清代传统装扮的呼声渐高,西式男装与传统中式服装相比,样式简单、装饰较少、配伍固定、适应性好;而且西装的经济成本大大低于中装。比如传统中装一身茧绸十几块钱,再按着装规制,棉的、皮的、单的、夹的一年到头换上,需要百十块钱;而西装可以穿四季,消费成本大为下降。此外,西式服装“裳无绊足,举动步履间轻捷便利”都成为西式服饰在晚清时期的中国流行的原因。《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中电车前方的男子呈西式打扮,其身穿对襟短褂,短褂上的两排扣子大而醒目,头戴一顶西式礼帽,在众多戴“瓜皮帽”的男子当中显得颇为与众不同。1900年,《申报》多次刊载了这一社会风气的转变,有“沪上私设各学堂诸生之浮躁飞扬者,亦往往去辫改装,以示矫同之异,甚至有身衣华衣而头戴西帽者,足穿西履蹀踱于洋场十里中”的报道。

晚清时期,汉族妇女服饰也一改之前普遍宽大臃肿,衣缘极尽宽大,镶滚繁复,低领大襟,流行假袖口的风格特点,开始去裙着裤,又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趋于修身朴素。妇女服装偏向瘦紧之风,比较贴身,但衣服的轮廓外形依然讲究平直,不求刻意显腰,为典型的窄衣长裙的打扮。表现在上身长袄的摆线延至膝盖,下面虚飘飘两条细小窄口的裤腿,配着小脚,显得更为空荡。《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中出现了多位女子形象,其发型和所穿服饰基本相同,且大概与1900年以后的服饰相类似。除了对这些妇女服饰打扮的表面刻画外,该年画最突出的就是对传统年画中相夫教子、弱不禁风的女性形象的突破。年画中的女子虽然也是三寸金莲,但她们徜徉在上海闹市的街头,坐上了黄包车、骑上了自行车,神情风度已向现代转化,是1910年以后出现了所谓“新女性”群体的代表,并成为民国中后期“摩登女郎”出现的先声。

结语

《上海胜景洋场跑马图》为苏州桃花坞清嘉庆以后的年画名店陈同盛画店所创作,年画风格秉承了该画店一向的画面繁复、紧凑,长于线条刻画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内容上,该幅作品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晚清时期上海开埠后丰富的市政交通、流行娱乐等情形,展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种种新式景象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面貌。虽为墨线稿,但繁华的景象依然。从有轨电车1908年出现在上海,以及印度巡捕的出现、自行车的普及、男女服饰的变化等因素,据此可以推算出此幅年画约创作于1908年至1912年民国建立之间。当然,讨论至此,这幅年画具体制作于哪一年,在笔者看来已并不重要,此幅年画以及和其相似的一类年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时代面貌,才是更值得我们探究的。

《苏州铁路开往吴淞》江苏苏州桃花坞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苏州铁路开往吴淞》江苏苏州桃花坞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2025-01-03 09:36 电影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