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耕织全图》之二 清焦秉贞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兼雨水充沛,正是农民耕种的好时节。故而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套《御制耕织全图》,是康熙年间焦秉贞奉诏以南宋楼璹《耕织图》为底稿绘制而成。这套图的前三幅依次为“浸种”“耕”和“耙耨”。根据“耕”中抄录的楼璹诗句“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谷雨时节的农事活动。
放风筝(中国画)冯远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被作为节日的节气。这个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历载,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是日起,家家都要禁用旧火,只吃冷食,直到新火降临。这便是历史悠久的寒食节。起初,寒食节禁火时间很长,至唐代已缩减为三日。寒食之后便是清明,唐时便将这一天定为迎取新火之日。唐代诗人韦庄就有“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之句。由此,清明便成了寒食节中的小节日。唐代是寒食节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朝廷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假期最长时一度达到七天,堪称唐朝的“黄金周”。此时的寒食节,在保留前代禁火、冷食节俗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郊祭这一重要活动。与此同时,寒食节恰逢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际,又兼长假闲暇,各种郊外踏青、游艺娱乐活动也普及开来。直至北宋时期,寒食节仍是十分重要的官方节日。但到了南宋,由于经济、政治、风俗等综合原因,清明最终取代了寒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方面,清明节摒弃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另一方面又延续了郊祭、踏青、游艺等大部分活动。
【郊祭】
上坟扫墓、祭奠逝者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有学者指出,早在唐代,由于寒食期间只有到了清明日才能生火,所以人们为了方便焚烧纸钱,便多把祭祀活动放在清明这天。这大概是后人将扫墓与清明直接关联的重要原因。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藏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