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元素的,历来是文人骚客的“宠儿”,文学作品中关于七夕的描述不胜枚举,四大名著中就不乏其例。
《红楼梦》对七夕并不热衷
《红楼梦》对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着墨颇深,但唯独对浪漫的七夕鲜有描摹。仅有几处曲笔,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出现在小说中。作为一部成功刻画了“宝黛恋曲”的小说,为何对七夕惜墨如金?
不妨先来看看都有哪几出涉及“七夕”的回目。
最早出现和七夕有关的内容是在第18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值元宵佳节。在这一回中,曹雪芹用灯谜、戏名等暗示大观园里女性的不同命运结局,眼前的欢乐透出日后的悲声。
“少时,(元春)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七夕又名“乞巧节”。作为贾元春元宵节省亲时点的四出戏之一,《乞巧》出自清初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盟誓,其背后也暗示出元春最后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歌赋用以刻画人物性格,其中涉及到七夕的词句出现在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
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王熙凤因女儿有恙,让刘姥姥给女儿起名,一来借寿,二来贫苦人起名“压的住”。刘姥姥问其生日,凤姐说是七月七,刘姥姥便给起名叫“巧姐”。
按照刘姥姥的意思,依她取此名,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第78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宝玉撰《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其中一联曰:“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鹊指搭鹊桥的喜鹊,针则是织女的工具,古时七夕,女子要穿针乞巧。
《红楼梦》里似乎对七夕这个节日并不热衷,在贵族看来,逢七不吉利。凤姐说巧姐生日七月初七,“养的日子不好”,而刘姥姥说取名巧姐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也透露出为何《红楼梦》中七夕节不受重视。
《三国演义》没有关于七夕的直接描述
《三国演义》中没有关于七夕的直接描述,只是在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中借诸葛亮之口道出:却说孔明在荆州,时当七夕佳节,大会众官夜宴,共说收川之事。只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孔明失惊,掷杯于地,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众官慌问其故。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于军师;天狗犯于吾军,太白临于雒城,已拜书主公,教谨防之。谁想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言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众官皆惊,未信其言。孔明曰:“数日之内,必有消息。”是夕酒不尽欢而散。
《水浒传》对于七夕在人名中略有体现
《水浒传》对于七夕的描写几乎没有,除却在人名中略有体现。第43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中,天牢星病关索杨雄的妻子出场点破了其名唤“巧云”的缘由。
“布起处,走出那个妇人来。原来那妇人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宋元时代旧历七夕,乃是民间盛节。以七夕为“乞巧”,风行于两宋,而七月七日生人,则多以“巧”为名。
作为在《水浒传》中生活作风产生偏差的女子,潘巧云登场回目寥寥,45回“杨雄醉骂潘巧云”到46回“病关索大闹翠屏山”就终结了她荒诞且可悲的一生。
《西游记》题材和七夕关系不大
最后,《西游记》以佛家弟子的故事为题材,和七夕关系不大。但不得不提的是,女儿国王对唐僧的一往情深。一个女人愿用“王权富贵”来对抗他的“戒律清规”,无奈自己的“爱欲恣恣”遇到唐三藏的“流水无情”,也只好“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