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古书画里的中秋 宋徽宗的画意气风发 法度中有洒脱

古书画里的中秋 宋徽宗的画意气风发 法度中有洒脱
2021-09-06 15:15:51 文物天地

举杯邀明月

宫廷与民间的中秋习俗

唐代尚没有官方认定的中秋节,但是文人当中已经出现了在八月十五这天玩月的风俗。许多诗人把酒吟诵,留下了他们关于中秋的佳作名篇。直到宋代,中秋才正式成为寻常百姓也都能参与的大众节日,其热闹、熙攘丝毫不逊于元宵。最早记载宋代中秋节俗的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斾,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而宋室南渡之后,热闹仍不减当年,吴自牧《梦粱录》更详细地记载了中秋当日的活动: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

无论上至王公贵族还是下至黎民百姓,在这一天都共享着同一份快乐。

《闰中秋月帖》这件书法作品反映的是帝王的中秋活动,是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品,为典型的“瘦金书”风格。其结字修长,笔画细瘦,收笔时似刀如戟,给人劲健爽利之感,有“铁画银钩”之称。此件作品题为“闰中秋月”,内容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闰中秋即当年的八月为农历之闰月,由此可以知道徽宗此件作品作于大观四年(1110),此时的徽宗登基已十年,然尚未满三十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此件作品法度中不失洒脱,显示着其风格已经臻于成熟。比起帝王的吟咏赋诗,宋代民众更喜欢登楼赏月。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淡竚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如皓月。”《瑶台步月图》表现的即是宋代时中秋赏月的情景。三位女性身处在一个四面围栏的高台之上,她们高髻方额,头戴冠饰,内穿襦裙,外披窄袖对襟背子,三人或手持茶杯,或手捧供品,或手托茶盘,似正在交谈。两侧则是分别持壶、扇的童仆。皓月当空,不时飘来几片云朵掩映其间,整个画面气氛清冷,主次分明,极具写实色彩。

宋 赵佶 闰中秋月帖 纸本 35×44.5厘米 故宫博物院

宋 赵佶 闰中秋月帖 纸本 35×44.5厘米 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中秋节从唐宋时期的赏月、玩月为主更多地加入了祭拜性的仪式,其团圆的现实伦理意义也被强化,这在民间表现得格外明显。《帝京景物略》记载了都城北京的中秋祭祀习俗: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而如今普遍作为食物的月饼在当时其实更近似于供品。《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相较之下,根据现有的图像资料看,宫中则更多保留了前代中秋时节赏玩的风俗。《弘历观月图》中的乾隆,身着汉式圆领绛紫长袍,头戴翘脚幞头,怀揣如意,正坐在一株桂树下的藤条椅上,仰望空中的明月。身旁两位童子侍立,正向其进献茶饮。这幅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的凹凸明暗法,使人物的面容和嫩绿的树叶更加立体。《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共十二幅,其原应为宫廷中张挂用的贴落,每幅分别描绘了不同月份节日中的活动,其中第八幅表现的即是中秋节。画中的雍正皇帝身着绿色长衫,与宾客居于水畔亭台之上赏月饮酒。妃嫔们则另居于楼阁或庭院之中,欣赏着水中倒影。庭院里开满了桂花、鸡冠花、雁来红等时令花卉,一派秋日景色。陈枚的《月曼清游册》则摒弃了画中的男性角色,而全部表现后妃们的宫廷生活。中秋赏月这一开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都让人联想到宋代的《瑶台步月图》,人物集中于画面一侧,楼下的正斜倚栏杆,驻足观赏;台上的后妃们则昂首指月,窃窃私语。虽然时隔百余年,但赏月之情与宋代的女性们并无不同。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选一) 绢本设色 每开37×31.8厘米 故宫博物院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选一) 绢本设色 每开37×31.8厘米 故宫博物院

与热衷艺术的宋徽宗类似,身为帝王的乾隆更喜欢通过吟咏的方式来参与节日的庆祝。《中秋帖》与《伯远帖》和《快雪时晴帖》一道,是乾隆最为钟爱的“三希”之一。全帖共三行二十二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传为晋代王献之所作,其运笔流畅,粗细变化匀当,但笔画偏肥,应是用无心软笔写成,故现一般认为其为宋代米芾之摹本。此帖先后经宋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等递藏,上有项元汴、董其昌以及乾隆帝题诗。乾隆毫不掩饰自己对此件作品的喜爱,除撰写引首和题识外,更是作了一首中秋帖子词来应和古人妙笔。何为“帖子词”?明代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序说》中提到:“按贴子词者,宫中黏贴之词也。古无此体,不知起于何时。第见宋时每遇令节,则命词臣撰词以进,而黏诸閤中之户壁,以迎吉祥。观其词乃五七言绝句诗,而各宫多寡不同,盖视其宫之广狭而为之,抑亦以多寡为等差也。”由此可知,帖子词是兴起于宋代宫廷的一种应制文体,其虽名为“词”,实际上多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多在节日时书写、制作并粘贴在宫内门帐等处以彰显吉祥之意。

(传)晋 王献之 中秋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

(传)晋 王献之 中秋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

到乾隆时,帖子词已经不再是宫中通过罗帛制作的装饰品,而更多地转变为一种特定的文体,作为帝王的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场,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创作中。在自己参与的同时,乾隆还鼓动周围的词臣加入到唱和活动中,共同咏月赋诗。如蒋溥作《月中桂兔图》,画为团扇形制,裱于挂轴之上,中绘一白兔,双眼炯炯有神,机敏灵动,正伏卧桂花树下,画家以藤黄点出繁花朵朵,似有香气飘出。上方有乾隆帝御笔题诗:“秋暖无端迟桂芳,缀枝初折几苞黄。玉兔静守冰轮朗,画出人间满意凉。戊寅中秋御题。”知此画是乾隆二十三年中秋所作,另有蒋溥、刘统勋、董邦达、介福、刘纶诸词臣和诗,乾隆之御诗与词臣之和诗均以“芳、黄、凉”为韵脚,正与秋日天气萧寒、桂花飘香的情景若合符节。

蒋溥 月中桂兔图

蒋溥 月中桂兔图

从茹毛饮血的上古时代起,月亮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而中秋节正是在与月亮相关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世已千年,有形的月亮被赋予了众多无形的美好祝福,这些祝福或以浪漫的文字流传,或以精美的图画传世,其背后所凝结的,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对血缘纽带的珍视和对瞬间永恒的终极追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赏月之人在变,明月却还是那个明月。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