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多种思想文化冲击的同时,也面临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挑战。如何传承、保护、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是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相关部门印发的相关文件中强调,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培养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是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小学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进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这需要我们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找出应对策略,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把握不到位。目前,小学传承教育中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理解流于表面,内涵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深刻内涵与价值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很多时候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上,未能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感兴趣的内容;另外,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片面了解,使得学校中的传承教育成了一种“表演”,流于表面化,功利且浮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感受和精神成长,并未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实质性的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缺乏系统规划。笔者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分散、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体现在进行传承内容的选择组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本身对普通学科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少计划和指导,教师进行相关教育主要凭借的是自身理解或者“照本宣科”;另外,传承内容间联系不紧密。小学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确定、内容选择组织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指导,切入点过于随意、零散,没有以某种方式把这些碎片化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整体文化精神的传递效果不理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