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辞旧迎新,属于跨年度,从旧的一年到新的一年。一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日应该从元宵节算。尽管和春节相距很近,却是另一种风格、另一个高潮。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现今所能见到的很多元宵节前后书写的作品,皆以“上元”作为时间纪年。古人专门会在元宵节当天或前后几天,写下几行字,将时间记得清清楚楚,许多年之后,仍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境,这是何等地美妙!
董其昌跋《兰亭序》天历本,甲辰上元
正月即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之夜就被称为“元宵”或“元夕”。中国一些节庆祝的主要活动时间在晚上,除夕、七夕、中秋皆如此,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月相关系密切。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理所当然地会被看作吉日,作为新春庆贺的延续。不仅如此,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和爱情还连在一起。过去男女授受不亲,赏花灯无疑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物色对象。所以说,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其实深思一下,不难感觉到,“七夕”不过是一年相会一次,远非“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含义。
王铎《高枕俩寒月》诗轴,乙酉上元
王铎《天气北方异》诗轴,庚寅上元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民间相传,元宵起源时间在春秋楚昭王时期。到了汉代初具雏形。元宵亦称为灯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印度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遂颁布旨意,在这一天晚上,皇宫和寺庙都要点灯敬佛。这种礼佛教的行为由宫廷到民间,自中原至全国,逐渐形成全民的盛大节日。
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纵28.7厘米,横57.3厘米美国王季迁旧藏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得从中国道教说起。道教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三元”神说,所谓“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这“三元”都是神官,上元是天官,中元是地官,下元是水官,生日分别是:上元是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在古代,每逢“三元”的生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现今所能见到的很多元宵节前后书写的作品,皆以“上元”作为时间纪年。
宋赵佶《瑞鹤图》,壬辰上元
直到宋代,关于上元节民俗的记载,找不到吃元宵。为什么?因为元宵到宋末才出现。“猜灯谜”也是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也出现在宋朝。
赵孟頫行书《茅山崇禧万寿宫碑并额》,款署“元至治元年正月十五”
岁月流逝,元宵节相关习俗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久盛不衰。
吴昌硕,癸亥元宵
吴昌硕戊午(1918)元宵,时75岁
中国人在每一个节气或节气中,都有约定俗成的物象推波助澜,渲染氛围。当然,属年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不绝如缕。元宵节中也有很多,然而就食物而言,元宵和汤圆几乎就是专宠。各种口味和不同馅的元宵或汤圆,代表着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不管怎么说,正月十五就得吃元宵,不吃,像是生活中缺点什么似的。元宵和汤圆虽有差异,也是大同小异,本质相同。这就是中国文化同源共生的特点。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都预示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是年后的第一个高潮。俗话说,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了年。一切情绪和气氛慢慢变得平淡,直至归于平静,见证了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董其昌临天马赋,八十岁,甲戌上元
单纯地吃元宵或汤圆,自然比不上亲自下厨来煮。当看到元宵或汤圆在沸腾的水中翻滚,就会想到平常人奔波的生活。如今想来,洁白的元宵与粗笨的黑锅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加上芝麻汤圆,令人印象更深刻,白皮黑馅又是一层黑白对比,就会让人立马想到书法,同样是黑白世界。古人专门会在元宵节当天或前后几天,写下几行字,将时间记得清清楚楚,许多年之后,仍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境,这是何等地美妙!说到根本,元宵节中真正让人回味的是那些和自己相关的人或事。但任何人都不可能始终有人陪伴。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幸好人生有离别。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可以体会到相思的美丽。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退一步海阔天空。
赵之谦沧经养年,甲子上元
吴昌硕寓庸斋,壬辰元宵
吴昌硕震仰孟,乙卯上元
古人虽然没有高科技,未必没有今人浪漫,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道:“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时候,风已无寒,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若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总是让人想起稼轩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好像是个人心中节令的一扇雕花的古木门,一到烟花闪起的时候,就会用手轻轻推开,享受佳节带给你我一份美丽心情。很多年以前,曾经无数次的憧憬以一首诗词为背景,可以同烟花一起绽放,那是怎样的浪漫情缘!
吴昌硕泰山残石楼,丙申元宵
吴昌硕归案施为章,巳丑元宵
人生就是一条路,历经险阻,才能达到属于自己的终点。从童年到成年,隔着一条河,必须渡过去。当现在看到古人在元宵节之际留下来的各种书法篆刻作品,止不住感慨万千。书法需要慢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慢生活。弘一大师晚年把书法与修行统一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慢生活,“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因为书法带来一份闲情,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感悟人生。
台静农丙寅(1986)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