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毓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25年生于北京的李毓芳,幼年师从王瑶卿弟子程玉菁,曾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名家同台演出。1956年,李毓芳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晚年教授学生,传承梅派艺术。
艺术流派后继有谁?
2016年,离世的京剧艺术大师还有很多。
5月8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青衣李世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933年生于苏州的李世济,是著名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义女,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师。12岁时,她的第一出戏《贺后骂殿》学成演出时,就博得了“小程砚秋”的美名。
6月1日,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逝世。曾经,因为坚韧的精神、卓绝的技艺,王金璐被诸多戏迷称为“最帅的男人”、“真正的男神”。摔坏过脊椎,腰部韧带大面积撕裂,仍旧重返舞台,白发苍苍,还能把腿高抬过额。
王玉田、吴素秋、梅葆玖都在2016年先后离世。戏迷不禁惊叹:2016年是京剧界“败局”,人们输给了无法对抗的时间。
何去何从的京剧流派
众多京剧大师集中去世,对戏曲界无疑是巨大损失。老艺术家带走的,不仅是他们的艺术风貌,更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曾经盛极一时的京剧艺术,几乎占领了一个时期主流文化消费市场,而在近几十年,不但没有新的艺术流派产生,也没有人可与前一代艺术家的艺术高度并肩抗衡。
自从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发展经历了二百余年,京剧艺术形式融合了当时各种戏曲舞台艺术精髓,表演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恰恰是流派纷呈的时代,艺术家不被流派束缚,流派成为传统京剧的主要艺术特征。余叔岩脱胎于谭鑫培的老谭派而创立余派,谭富英又脱胎于余叔岩创立新谭派,梅兰芳脱胎于王瑶卿而创立梅派,各种行当的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艺术形式和唱腔风格。
2016年,梅葆玖、李毓芳的离世,对梅派艺术打击巨大,在如今的梅派传承人中,健在梅氏的入室弟子已所剩无几。而今年,京剧净角演员王玉田先生离世后,全国的金派花脸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有人感叹:“金派花脸濒临失传。”
为什么数十年没有新流派
戏曲创作和理论家翁偶虹先生说,流派形成至少需要三个因素:一是要有一定数量打得响的独有剧目;二是要有一定数量传人;三是要有一定观众群。
京剧流派诞生,艺术家往往也都具备过人素质:严格的传统科目训练,结合艺术家自身特色形成独特风格,能够敏锐捕捉、迎合或引领观众审美偏好。
程长庚时代,京剧初步定型,还没有形成纷繁复杂的艺术风格,其传人谭鑫培根据自身嗓音特色和观众需求,开拓了新的唱腔风格,形成老谭派,迅速得到普通观众与贵族的青睐。余叔岩嗓音条件不及程长庚和谭鑫培,但经过刻苦训练和严谨创新,创立了后世垂范的新风格——余派。
梅兰芳时代,京剧艺术蓬勃发展,经过梅兰芳刻苦修炼以及其对中西方戏剧理论深入探索,梅派艺术风格流传至今。苦练功底,敢于创新,使得京剧艺术呈现多元状态。程砚秋唱腔在初期尽管有很多人不喜欢,但还是慢慢立住脚跟,杨宝森、奚啸伯、周信芳更是创立了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表演风格,逐渐赢得市场,得到观众肯定。
而近几十年的京剧艺术,很少有艺术家可跳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时代,前辈艺术家创立的艺术风格范畴,仅仅以“传承”方式延续着京剧艺术。墨守成规,阻碍了艺术创新。
马连良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成为京剧艺术传承的重要论断。一些艺术流派传人,连本流派艺术特色都没有很好传承,更何况开宗立派。一些流派风格难度过大,面临后继无人窘境。更重要的是,在数十年艺术史演进过程中,像梅兰芳一样,既拥有坚实传统功底,又能够学通古今,将东西方戏剧理论融合研究的学者型演员几乎绝迹。在这些综合因素促使下,几十年来没有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也在情理之中。
流派的得与失
中国科学界,一直存在“钱学森之问”:当今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中国艺术界,也存在着一个“全民族之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为什么一个京剧新流派都没有诞生?
面对当代传统戏曲,人们仅知道京剧、昆曲是民族文化精粹,可真正决定买一张戏票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便入场观看,也多出于好奇和教育孩子的目的,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审美需求市场。票房结构单一,观众老龄化,新剧目吸引力有限,各种问题困扰着传统戏曲。事物内因决定事物发展轨迹,造成传统戏曲现状的还是内部出了问题。
其实在很多传统艺术领域,流派模式一直存在。人为强烈地将艺术风格划分出派别,而没有将它们统一起来融合思考。学习书法的学生,往往会被问到,你学的是谁家哪体,似乎离开欧颜柳赵就不是楷书?学习篆刻的学生,总会遇到属于哪派哪家的诘问,似乎除了汉印、西泠,就不算篆刻。
近几十年培养的京剧新人,几乎人人出师入派。一位京剧演员,如果不属于某个旧有流派,好像是件丢人的事。如今京剧大赛的参赛选手,往往自报家门、流派导师;京剧申遗成功,庆贺大会就是“流派对口”。京剧新人必须成为流派传人,而创造新流派的动机和需求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总体是流派个体的集合,风格流派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为将流派观念强化,划分出艺术风格之间的壁垒,对一门艺术的长远发展,其作用还有待商榷。在传统表演形式式微,人们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时代,用现代思维方式,破除门户,拆掉壁垒,或许比固守传统更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