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中,古时元宵节的花灯灿烂被描绘成如千树花开,热闹非凡。翻阅有关元宵节的相关记载,发现确实有此讲究,在春节过后第一次月圆之夜,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会点起花灯。灯色争妍斗丽,灿烂辉煌。通都大邑,还会扎起鳌山,堆起层层叠叠的花灯, 而在这色彩艳丽的花灯中,有一种宫廷花灯相较于其他品类则更为考究,简称宫灯。
宫灯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关于其,《旧都文物略》里这样表述:“宫中各式灯品,雕刻彩画,精美绝伦。因出于宫中特制,称为宫灯。流风所播,王公大臣以及各衙署,渐相沿用,市肆中之营灯业者,因之而起,工匠画师,悉由宫中匠师传习而来。”这段话传递了两个信息:其一,宫灯得名与它初诞生时“宫中之灯”的血统密不可分;其二,宫灯流入民间,其技法乃至匠师都承袭自宫廷。
作为帝王皇家的照明工具,与普通的灯具相比,宫灯还有着雍容华丽的形貌和尊贵典雅的宫廷气派,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而追溯其历史,据传,是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由此得来“宫灯”之名。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
但纵观各朝代,宫灯发展最为辉煌的阶段仍属明清。相传,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曾征调全国各地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为宫廷制造灯具,这期间制作了大量造型各异的木制宫灯,从而也令宫灯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大放异彩。到了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开始涌现出一大批自产自销的灯铺,出现当时名冠京师的灯铺:文盛斋、华美斋、美珍隆、秀珍隆等。
虽然是宫廷专属的器具,但逢年节也宫灯也会被赏赐给王公大臣。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
另外,由于宫廷造灯常是临时正着民间工匠入宫,工匠们不专属宫廷,制造完毕后仍然回到宫外,因此,宫灯也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来。为避僭越之嫌,民间宫灯往往会除去顶端一两层装饰,其他则无大异。
灯业不但接地气地供应百姓,还很知市场风向:“自光绪庚子以后,各灯业改制新式,博外人赞赏,以其有艺术上之精,能外销日畅故。”“白电灯与油灯、烛灯悉归淘汰,而此纱制灯品,犹能巍然独存,不可谓非变通尽利之事也。”
北京宫灯从造型上分许多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六方宫灯。直到现在,这个造型都经久不衰,相当华贵。除了典型的六方宫灯,北京宫灯还衍生出单层宫灯、双层宫灯、四方宫灯、五方宫灯、圆珠灯、盆灯、壁灯、吸顶灯、子母灯等。此外,宫灯艺人们还根据基本造型,创造出花篮、荷花、孔雀等宫灯样式。虽然造型各异,样式五花八门,但始终离不开北京宫灯的基本要素。即无论如何变化,一眼望去,它就是宫廷里的灯。
而谈到北京宫灯,不得不提的则是创办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自产自销灯画扇的老字号商店——文盛斋。如今,文盛斋灯彩已驰名京华,品种不仅有宫灯,还有纱灯、花灯、壁灯、会灯、年灯、玩具灯等,并经营苏杭雅扇、手绘壁画等业务。
文盛斋创始人韩子兴先生曾经配了腰牌进宫为慈禧太后做过宫灯,因此,可曾想见,其制作宫灯的专业程度。文盛斋宫灯古色古香,一般用硬木作出框架,有四角和六角型等,可拆卸和折叠,在灯的每个角上都缀有丝穗,底下有根独穗,灯框架之间嵌以玻璃,玻璃内画有彩色漆画。
晚清时,文盛斋多为京城的宫廷、王府制作宫灯。文盛斋的纱灯,俗称灯笼,一般用竹木或金属作框架,糊以纱绢,涂上鱼鳞胶,使灯既透明又不透风,同时,在纱绢上绘有彩画,灯内燃有蜡烛。这种灯,晚清和民国初年,多悬挂在王府、大户门口,起显示身份和照明作用。1915年,文盛斋的灯彩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两枚金牌。前门外廊房头条因灯彩店集中,被誉为“灯笼大街”。北京解放后,文盛斋和廊房头条街上的几家灯彩店经过公私合营,组成现在的北京市美术红灯厂。
你可能不知道,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红灯笼便出自文盛斋,且一直负责至今。据文盛斋的老师傅讲,开国大典的时候,制作大红灯笼还没有经验,制作完的灯笼直径是两米七,不可收缩,运输极为不便,只能将材料运到天安门城楼底下的门洞,封上大门,做完直接将灯笼抬上城楼。直到九十年代,天安门管理处寻到一家企业牵头与首钢合作,为灯笼打造了钢制可收缩骨架,才解决了这项难题。
舞马衔杯壶、长信宫灯、何尊……明日起至8月11日,观众来到国家博物馆就能将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的“国宝”一次看尽。今天,“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国博开幕,400件精彩中外文物亮相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