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自“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开始,老北京的春节基本上就开始了,从腊八到元宵节,老北京人差不多要把春节过上一个多月,这期间能集合几乎所有的美食和玩意儿,是老北京人生活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大展示,若想对此有个切身感受,旧时庙会自是必经的途径之一。
小吃当然是庙会主角之一,各式各样的玩意儿也让人眼花缭乱,因此春节赶庙会,极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在这些玩意儿物件里,糖人儿因为既能满足吃又兼具美感、新奇尤其吸引孩子们围观。
不管是70后、80后,对这种晶莹剔透的糖人时都有着特殊的回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锅熬好的酥糖,在老艺人的手中神奇变幻,变成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物。即便是光看着都能从心底里感受到甜。
为了增加趣味性,挑担旁常备着一个类似指南针一样的圆盘,上面画着诸如花鸟走兽的图案或者写有“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字样,心仪的孩子只要转到圆盘,指针指向哪里,手艺人便自会吹出对应的糖人来。
很多时候,转糖人的乐趣远大于吃糖人的乐趣,围观的孩子们还会加油喝彩,盼着转圆盘者能转到个好“人物儿”。一个糖人儿竟也能吸引得一票儿孩子久久徘徊舍不得离开。
一个糖人,一段回忆。
吃下,满口香甜;
看着,就是童话。
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旧时的糖人儿制作者大都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
制作时把糖稀熬好,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边吹边转着圈,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渐渐胀了起来,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一会儿工夫,一只只薄皮中空、活灵活现的猴子或公鸡就趴在手上了,没法说的神奇。
之所以叫“鬃人”?是跟小人儿底座上那圈猪鬃有关。猪鬃有弹性,当把鬃人放进铜盘的时候,只要轻轻敲打铜盘边缘,猪鬃一震动,就会带动小人儿旋转,做出京戏里头一些动作,所以又称“盘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