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雕漆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景泰蓝、玉雕、象牙雕刻同被列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
雕漆与其它三者不同,雕漆是在光滑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无悔”之说,尤其是人物刻画,没有数十年的功力很难下“笔”。
传承人殷秀云却将雕漆人物创作发展成了自己的长项,融入立体雕塑和象牙雕刻的技法,把人物的体貌和个性表现的惟妙惟肖,谱就了一段雕漆艺术传奇。
“哎呀,真不巧,殷老师刚刚才走。你们不是跟她约的下午两点么,她不到一点半就到了,一直在等你们,左等右等都不见人,这不刚刚才走了。“看到笔者走进殷秀云位于京城百工坊的工作室,负责打理工作室日常事务的赵大姐赶忙说。
“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们的车坏在了半路上,只顾着拖车、修车了,也没有提前跟殷老师打声招呼,实在是抱歉。”
“那你们也该跟殷老师打个电话,她在这里干等了一个多小时。你们今天还要拍摄吗?要不要我打个电话把她喊回来,这会儿她应该还没有走多远。”说着,赵大姐就拨通了殷秀云的电话,把事情的前前后后简单说了一遍。“你在这里等一会儿吧,殷老师一会儿就返回来了。”挂了电话,赵大姐对着站在一旁的笔者说到。
十来分钟后,殷秀云就提着一包东西出现在了工作室里,还没等笔者解释完迟到的原因,她就坐到了工作台前,打开刚才一直提在手里的东西,说到:“没关系,人没事儿就行。我现在手里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东西了,今天就拍这个吧,你看你需要我来怎么做,我来配合你。”
殷秀云摆到桌面的是雕漆屏风的一部分,“这个屏风是我最近打算做的,一共有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历史典故,这部分呢就是《阳关三叠》。基本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细部的雕刻。”她一边介绍着自己手头的工作,一边拾掇出了自己的刻刀,戴上老花镜,埋下头,开始一点点雕刻起来。
锋利的刻刀握在殷秀云手里宛若一道闪电,游走在原本有些粗燥的漆料上,每一次接触,都会激起一层层漆料碎屑构成的刨花。伴随着一个个细部显现,一件原本好似埋在沙砾里的精致物件也开始现出了自己原本的模样。
谈到目前自己的工作状态,殷秀云说,除了在百工坊继续创作雕漆之外,还在高校带带研究生,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生们,“现在传统的雕漆手艺已经失传了很多,”殷秀云脸上浮现出一丝沉重,她说,“其实,到了我这个年纪,不需要大富大贵,就希望能够将咱们民族的精华传承下去,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别让老祖宗留下的工艺消失了,这就是我心里最大的愿望。”
希望将自己手里的技艺传承下去,既有对这门技艺的一份责任,更多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我自己开始从事雕漆其实是有些意外的。小时候因为痴迷于象牙雕刻,还因此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进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象牙雕刻。可是没成想,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厂,开始了雕漆。一开始也很难接受,但是最后也慢慢开始适应起来,在几位老师傅的指导下,利用自己在象牙雕刻上学到的知识,倒也一点点爱上了这门手艺。“
从20岁进厂到28岁成为开创雕漆界先河的高级人才,殷秀云说,“现在回头想想,当初的被迫改行反倒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的当然还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与其他传统手艺遭遇的“严冬”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雕漆厂倒闭让殷秀云进入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低谷期。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对雕漆的热爱与坚持,“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在这行坚持了这么多年,对雕漆有了深厚的感情,我肯定放弃了。”殷秀云从刚开始对雕漆不喜欢不了解,到后来爱不释手,“觉得先人创造的这种艺术真是很神奇,而且我一旦做上活儿就什么烦恼都忘了。”
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雕漆的重新重视让殷秀云看到了自己多年坚持的意义。对于各种新生事物,她也抱持着积极学习的心态,特别是利用自媒体平台推广雕漆文化,她说:“年轻人们喜欢这个肯定有他们的理由,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来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雕漆,喜欢上这么技艺。”
文并摄/VINCENT
花砖是安徽省泾县茂林镇特有的一种古建装饰材料,主要用于门、墙、窗户的装饰。上品花砖呈青白色,不仅花纹清晰、图案雅致,而且具有手感轻柔、不沾灰的特点。明清时期,花砖开始普遍运用于茂林当地民宅中
3月28日,风筝制作艺人为孩子们讲解风筝文化知识。 当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风筝小镇开展“非遗风筝有传承”主题活动,邀请风筝制作艺人为孩子们普及风筝文化知识,指导孩子们制作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