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刺绣中两尊菩萨像有部分破损,幸运的是主尊释迦牟尼保存完好。斯坦因曾在《西域》一书中分析说,造成这种破损的原因是画上吊绳折叠放置时,破损部位正好处在折线上。据斯坦因描述,在藏经洞中发现它时,佛陀边的两尊弟子像就已几乎散失,但通过残存部分仍能辨别出大体容貌,左右二尊菩萨基本保存完好。该刺绣作品被认为为初唐时期作品。因为在初唐时期,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都开始注重表现空间感和体量感。
《释迦牟尼瑞像图》,刺绣,唐代,8世纪,207×157cm
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的《释迦牟尼瑞像图》中也有用岩山做背景的释迦牟尼独尊像。虽然两幅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点相差很远,但可以推测,过去确实存在有一座类似的“灵鹫山释迦牟尼像”雕塑。而在初唐时期建造的敦煌第332窟也有类似的壁画。
《释迦牟尼瑞像图》(局部),刺绣,唐代,8世纪,207×157cm
在这幅刺绣作品中,一些残缺之处还可见底稿的墨线。而诸佛面容的表现也有细微的变化。表情最生动的是站在如来左边的弟子,头发是深藏青色,脸部,耳朵的轮廓线都使用了明快的蓝色的。细细的眉毛呈优美的弧形,颜色与头发的深藏青色比例有淡淡的阴影。眼睛轮廓为蓝色,眼白则用比脸部还白的丝,采用“锁绣”的手法水平刺绣,而黑眼珠则是在绢底上直接用墨汁。
《释迦牟尼瑞像图》(局部),刺绣,唐代,8世纪,207×157cm
我们总是高兴外国人对中国毫不吝啬的夸奖,也愿意看到他们说起中国如数家珍。但有时候,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其他国家像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人,不太了解但愿意了解,有些误解但非常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