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牵手”现代设计,跨界作品成展览重点
“风从海上来” 是上海美术学院推出的系列展览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国际艺术文化的交流。2018年以来,“风从海上来”以东方故事与海派文化为基础,分阶段地把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实验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等教学与创作成果带上国际舞台。展览已经在埃及开罗、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成功举办。
此次,“风从海上来”展移师丹麦,“是第一次加入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这块内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与此前展览以美院师生的绘画艺术为主不同,此次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合作的跨界作品,成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甜甜圈”般色彩艳丽的大竹灯是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何红兵牵手两位荷兰设计师制作而成,设计师将简约的现代设计与传统竹编工艺结合,形成现代艺术家居环境中的灯具系列,让竹编之美走进日常生活;蓝牙音箱系列中,设计师创新地将国家级非遗梁平竹帘作为音箱网罩,画上国画艺术家的画作,既优雅美观,又给予声音充足的呼吸性与穿透力,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礼服系列“千里江山图”选择以传统手工艺缂丝表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局部重峦叠嶂的山石为主要设计元素,再现王希孟画卷里绚丽精细的青山绿水,让人由物及画,一睹其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
从家居设计到箱包、首饰,再到礼服、茶具……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的“跨界”牵手,已经融合进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样的融合,已经进行了4年左右。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研培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大学是最早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4年间,上海大学借助美术学院的学术设计基础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在研培计划中促成“非遗”传承人与国内外设计师合作,让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跨界”结合,设计出了许多符合城市现代生活审美趣味的作品。在合作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也开拓了眼界,对设计有了全新意识。
大竹灯和“千里江山图”礼服
通过设计引发对非遗保护以及文化发展的思考
“这次的作品,除了传承人和设计师合作的部分,还有上海美术学院手工艺、设计方面老师的作品,包含了他们这几年在传统手工艺设计和制作方面的探索。”章莉莉介绍,此次展览中,几件亮眼的新展品由上海美术学院的老师创作,为展览增加了学院层面的探讨。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陈青的系列作品《陈酿》采用椴木薄板镂刻而成。作品取材于中国古朴的民间剪纸之造型元素,以线条化手法进行描绘,采用镂空形式加以呈现,是向剪纸艺术的致敬之作。56个小件都是基于一个剪纸原型的造型演绎,在酒瓶的轮廓中适形,表达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所拥有的绵延悠长、味韵纯厚之意。
《陈酿》陈青
“‘陈酿’,就是要把传统的、老的东西变成新的东西,这也是跟我们非遗传承息息相关的一个理念。”章莉莉说。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董春欣则与潮州木雕非遗传承人陈树典合作,用传统非遗技艺表现了十分当代的主题。他的装置作品《源》通过非遗木刻与水晶玻璃雕刻相结合的展现方式,分别展现已经消失的寒武纪远古生物以及现生的动物形象。
《源》董春欣、陈树典
花砖是安徽省泾县茂林镇特有的一种古建装饰材料,主要用于门、墙、窗户的装饰。上品花砖呈青白色,不仅花纹清晰、图案雅致,而且具有手感轻柔、不沾灰的特点。明清时期,花砖开始普遍运用于茂林当地民宅中
3月28日,风筝制作艺人为孩子们讲解风筝文化知识。 当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风筝小镇开展“非遗风筝有传承”主题活动,邀请风筝制作艺人为孩子们普及风筝文化知识,指导孩子们制作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