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发掘报告公布,对复原和重新认识古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权统治形式,以及夏代早期社会形态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学术价值。”姬英明说。“尧舜之都,最初中国。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文化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级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苏秉琦。”当姬英明读完这一段话后,随行的王晓毅所长说:这是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苏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陶寺遗址的判断,即便是现在有更多的文物出土,也依然在苏公的判断范畴之内。现在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表明,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根据陶寺遗址年代和史书上的记载,考古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唐尧帝都。
当一行人来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后,冯九生研究员说他从发掘到测验一直都在,不曾有辍,通过多年实地观测与探索,发现从第2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验证了这个观象台有二十节气的存在,有个别节气和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有两天误差。2005年,在“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上,得到了国家天文台等15家单位天文学家的基本肯定,该大型建筑为天文观测遗迹。“历法是一个文明的象征,节气更是智慧的体现。我祖上相传‘后稷为民务实,观天感气,以应五季,作节气二十,召点授民,而失帝尊’。《尚书·尧典》也载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陶寺古观象台印证了《尧典》的记载,也进一步奠定了陶寺遗址作为天下万邦之都的地位。但尧舜只不过是两代人而已,最多不过百年,也是黄帝之朝的末代之君,对一个四百年至六百年不间断传承的都城而言,未免有一些过短!从遗址出土文物断代和晋南民间对后稷祭祀的稷王山、稷王庙等风俗来观,在尧舜之都的周围还有很多黄帝的直系。祖上秘传说轩辕黄帝之孙高阳和共公为争帝位,而大打出手,共公失败时引洪水冲毁了黄帝的天鼋神都皇华城,而使帝颛顼南迁至阳水之畔。这虽是祖上秘传,但和《史记》五帝开卷,尤其是《竹书纪年》的传承代数相同,应该予以研究。‘尧舜之都’很有可能是颛顼帝至帝喾而帝尧帝舜的‘黄朝帝都’”姬英明说。
为纪念世界摄影术发明180周年,为期一周的首届“湖上升明月2019世界摄影嘉年华——世界摄影人看蚌埠”的摄影节庆活动,10月30日在安徽蚌埠中国最大的古民居博览园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