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期的主人公,大家一定不陌生。
请看他们的几个标签:
北京最早的“土著民”,拥有70万年产权的大“house”,喜欢吃烤肉。他们就是北京猿人——我们最早认识他们,是在小学课本中。
70万年过去了,他们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他们曾经住过的猿人洞,自1929年发掘以来,就一直处于露天环境中,经过近百年的风吹日晒,猿人洞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等地质病害,局部有坍塌和落石的隐患。
但是就在2018年,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化身“钢铁侠”凯旋归来,在历经了7年论证3年施工之后,重新向公众开放。“新装修”的的猿人洞上边撑起了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保护猿人洞不受风雨侵蚀,洞内也进行了新的“改装”,将高科技和遗址融合起来。
从远处看,3700平方米的保护棚像穿山甲一样,“身上”的鳞片相互交错。在每个叶片上边还覆盖着一层绿色植物,顺着叶片倾斜的方向垂了下来,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没有任何违和感。保护棚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直接作用。
你可能不知道吧?保护棚由825块叶片拼接而成,分为内外两层,每一个叶片都有自己的编号。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相邻叶片之间产生的交叉问题,所有叶片嵌入前均需使用无人机测量数据并进行3D建模,让叶片“对号入座”。同时,遗址管理处还针对施工中的振动,建成后的基础沉降、结构受力、结构变形等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以确保保护设施安全稳定。
“大约在70万年前,一群猿人沿着河流长途跋涉迁徙,翻越高山,穿过森林,他们发现了这个自然形成的洞穴,并在此定居安家……”刚走到猿人洞洞口,你就会听见这样的介绍,原来这个声音和北边洞壁的宣传片是同步的。继续往里边走,你还会看到,北边洞壁用激光投影的方式将“北京猿人”的生活场景还原了出来,很有画面感。在洞内西剖面,时而有一只海龟游过,时而又有一只猛虎奔来。原来,西剖面13层堆积物也用了激光投影的技术,让70万年中,每个层位出土的不同动物化石“活”了起来。声、光、电结合,裸眼感受周围的3D效果,置身其中让观众有一种大片既视感。依托文化遗迹(洞壁)作为屏幕,这在国内遗址发掘保护展示中还是第一次。
置身洞内,向上望去,猿人洞已经封顶,但顶部并非是黑压压一片。光线会随着叶片交错的空隙斜射进来,这个空隙能保证洞内的通风透气。同时,你会发现,重新开放后的猿人洞还新增了观景平台,置身在高处的平台上,猿人洞一览无余,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迹经过百年雨水冲刷依旧清晰可见。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保护棚主体钢结构,保护棚防石玻璃钢吊顶也“触手可及”。
猿人洞的修护工程,前前后后经历了10年,从2008年就开始对猿人洞的保护方案进行论证了,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在文化遗址上“动工”不是一件小事。一旦开始施工,“棚子”倒塌或上边的材质掉落,不仅不会对文物本体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是一种破坏。
所以,在论证过程中,专家之间也出现了争议:这个棚子是建还是不建?是建整个还是只做一半?2008年,遗址管理处开始向社会征集保护方案,前后经过专家深入论证的方案就有四五套,最终选定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方案》。2015年10月,正式开工,猿人洞停止对外开放。
事实上,周口店不只只有猿人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距今70万年的古人类遗存,涵盖了人类演化史中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集地质变迁、生物演变、人类进化三位一体的珍贵遗存,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馆藏文物7000多件,展出文物1000多件。博物馆还设有临时展览、基本陈列和4D影院,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教科书”。
你确定不来看看?
2019中国国际珠宝展即将于11月14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三元桥老馆)隆重开幕,GAC独立首饰设计师将继续以合众、聚势、创新的姿态参加本次展览。
11月8日,以“守护星星的孩子”为主题的阅文集团公益日活动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共同举办,阅文人通过参与“公益集市”、“公益画廊”和“工艺品DIY”等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如果说《流浪地球》和大刘给科幻来了一剂强心针,那新近上映的《上海堡垒》无疑是给科幻推了管镇定剂。更多人会用更冷静和挑剔的眼光来看待科幻作品,《异人行》的这个科幻故事,又讲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