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横沙水域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为深化中华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
2022年11月21日零时许,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3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近日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了解到,我国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
在国家文物局近日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回顾了九十余年殷墟考古历程,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报告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
1926年10月西阴村考古发掘现场顾颉刚打破了三皇五帝的旧史学传统,开启了中国科学史学的新纪元。但如何重建上古史,却面临着重重困境。
留住稀缺人才,需要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不少考古人才扎根田间地头,是希望能够潜心研究。而与此同时,“人间烟火”是人才立足的根本,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让人才减少后顾之忧,从而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上郭-邱家庄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工作者在该区域内新发现两座春秋晚期夫妻异穴合葬墓,出土随葬品46件(套),为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再添新证。
中国“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性格特征,反映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坚韧纽带。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使亚欧文明交流互鉴留下了一处处历史的见证。两千多年后,人们在追逐历史痕迹的步伐中,不断还原昔日场景并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西北大学考古人在与丝绸之路结缘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