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从1916年英国人麦克利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搪瓷厂至今,搪瓷制品已经在中国走过了风雨百年。
记忆中的搪瓷好像已经淡出了国人的视野。最近一次热议,还是半年前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错把痰盂当果篮,竟卖出了61.96美元的高价(约合400人民币),最终商品在一片嘲讽声中下架。引得一众网友直呼好家伙,好像错过了薅外国人羊毛的财富密码。
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已被国人淡忘的搪瓷制品,却依然活跃在异国市场上,一中一西的搪瓷命运令人唏嘘。回顾历史,从珐琅到搪瓷,从工艺品到日用品,中式搪瓷的身世历经百年沉浮。
搪瓷的高贵身世
讲搪瓷还得先从珐琅说起。人类开始使用珐琅技艺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世界上第一款珐琅制品是出土于塞浦路斯的几只迈锡尼金戒指,在那之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相继出现了珐琅的身影。
现知最早的标准珐琅器是六枚迈锡尼金戒指
大约13世纪末,珐琅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为“大食窑器”,自此奠定了中国宫廷珐琅工艺的基础。尤其到了明代,珐琅工艺在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最为世人熟知的景泰蓝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就是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坯体上,然后填充珐琅釉烧制而成。
珐琅工艺在东方慢慢发展的同时,在西方也没有停下脚步。15世纪中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直接在铜坯上烧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再用彩色釉料绘画,而后入窑烧制的工艺,这被称为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