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鸭形熏炉
明陈洪绶《斜倚熏笼图轴》局部
古人衣服的布料取自天然的材料,像葛、麻、丝、布等,很容易被虫蛀,所以从先秦开始,就有了佩戴香草的习俗,除了驱虫除秽,还伴随着淡淡的清香。人们有时还会以香草作为礼物相互赠送,以结情谊,而后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一种礼仪。但香草容易枯萎,香气没法持久,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香炉、香料得到发展,最迟到了汉朝开始盛行熏香之风,也有了熏衣习俗。
给衣物熏香是古代男女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熏衣的工具主要是熏笼和熏炉,古人将熏笼口朝下倒扣在熏炉上,衣服搭在熏笼外受香。熏笼一般为竹编,有的编织较粗,用于熏被子,有的编织较为紧密的,用于熏衣帽等。《香乘》中有记载,熏衣之前会放一盆热水在熏笼里,先将衣服浸润,更容易吸收香气。而后再将熏炉置于熏笼下受香,这样操作后,衣服中的香气能保持几天都不消散。同时,熏炉也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有各式各样的造型,仿禽类最为多见,少了些许皇家的威严,更符合女性熏衣的美感,比如雁形香炉、鸭形香炉。在山西朔州市西汉墓出土的鸭形香炉下面,有一个很大的承盘,可以直接将热水倒入盘中,水汽和香气一同蒸熏,大大减少了时间和工作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两家又都提倡用香,熏衣自然更加风靡。《三国志》有个记载,说曹丕有次熏衣熏过头了,连他的马都受不了了,照着他的膝盖来了一口,气得曹丕直接下令把马给杀了。有句话这么说的,鼎盛时期,“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说到熏衣,不得不提荀令君,荀令君原名荀彧,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酷爱熏香。
“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相传荀令君去朋友家做客,坐过的席子几天后香味都不散。有款香也因他而得名——荀令十里香,主要由丁香、檀香、甘松、零陵香、生龙脑,茴香等原材料炒制而成,可熏衣也可佩戴。
古时候的熏衣,基本都由女性来完成,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很多画作当中看到女子熏衣的场景,诗句也常常用女性的角度,通过描述熏衣的过程表达对远方恋人的思念。熏衣除了可以驱虫熏香,还能作为冬日取暖的工具,最重要的还能怡情。有个典故叫“韩寿偷香”,讲的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贾充,在宴请宾客时,女儿贾午一次偶然相中了一个长相俊俏的男子韩寿,并背着家里人与之约会,还把皇帝亲赐的名贵香料赠予韩寿,因为香料稀缺从而暴露。没办法,贾充遂把女儿嫁给了韩寿。
“从风衣起发芬香,为君起舞幸不忘。”罗衣红袖随风起舞的片刻间,散发出阵阵清香,令君难以忘怀。古人描绘美人总喜欢用飘逸的服饰及曼妙的身姿来形容,而“香”能从更立体的角度来阐述古人气质的柔美。熏衣之所以作为日常的内容被重视,除了本身的功能价值外,也成为贵族社会中的一种礼仪,流传至今。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